猪窝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架空历史>奋斗李唐 > 第五十章 前世不白活

第五十章 前世不白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李承乾对于开会这种事儿,尤其是涉及很重要的方面,他的理念是专业的事儿就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而且高层管理者还要是完全的放权。
这方面他内心非常鄙视李世民,他这个老爹这几年已经好几次外行指导内行。虽然这种会议形式是李承乾建议的,但是他自己知道自己的斤两,不敢像李世民那么做。

每年一开这种会议,作为储君的他是必须参加的,尤其是开闭幕式。可是在他心里也只是对于每五年一次的阶段总结会议感兴趣,因为以李唐王朝的发展速度,五年才能看出个整体的态势。

其实他不是不重视这些会议,只是他的年龄毕竟还小,今年才十三岁,过年十四岁,离成人还早呢。虽然所有官员会很尊重他的意见,但是有几个是真心的,他心里清楚。

如果不是他有个李唐王朝储君的身份,这种会议他一个小孩儿是没有资格参与的。

所以往年的时候,只有一些特殊的专业会议,有部门领导主持人邀请他,他才会参与。这样他的意见和想法才会被重视,即使他的想法和意见不会起太大作用,但是也是给人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选择思路。

这样的会议,能邀请他参加的主持人,都是对他的能力有正确认识的。比如老鲁就经常请他参与工业部的分会议,这方面老鲁非常重视他的意见和想法。

而每次李承乾都不会让老鲁失望,因为对于工商业的发展,虽然李承乾自己没有什么亲身经验,但是他前世的见识和眼界,对于李唐王朝现阶段工商业的发展,还是能给出不少切实可行的好建议的。

至于其他部门的专业会议,农业部、交通部和科技部等几个部门的分会议,他也是经常参与的。有些是主持人邀请他参加的,但是也有一些在他看来非常重要的方面,他会主动参与。

这些部门的会议,他参与其中,就不像工业部那样侃侃而谈了。大部分时间,他参与这些会议,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李唐王朝在这些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是否有改进提高的可能。

每次参加这种会议,他都要不断的开动脑筋,回忆前世的各种见闻,乃至道听途说的信息。就是希望用自己前世知道的知识,来帮助李唐王朝在相关方面尽快取得良好的成绩。

因为他前世是农民家庭出身,虽然自己对农业没有父辈或者同龄人了解的更清楚,但是没吃过猪肉还是见过猪跑的。所以每当他根据会议内容,回忆起相关知识后,都会想办法对农业部的官员提出自己对农业上一些问题的看法。

因为碍于他储君的身份,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很多农业部的官员对于他提出的一些建议,都当成了耳旁风,但是明面上还是表现的受教的态度。在他们心里认为,太子提出的这些建议和想法,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好学而天方夜谭的。

根据他们的了解,太子根本没有接触过农事,怎么可能会对农业那么具体的问题有了解呢,更何谈解决问题了。只是当着太子的面,任何人都不敢表现出来对太子的不屑。

虽然李唐王朝这些年言论方面管理的放松了一些,但是李世民就这么一个儿子,而且是在这种重要的场合,所以还是有些态度非常认真的官员,听进去了太子所讲。

虽然很多官员自己也不是农业方面的专家,专业知识不足,所以不能断定太子说的到底是对错。但是这些做事非常认真的官员,还是有人把太子的建议带回去,交给下面的人进行实验验证。

第二年,效果就出来了。

经过试验,太子建议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那之后,农业部也开始经常请太子参与他们部门的专业会议。只是像第一次那样提出好建议和想法的时候,就比较少了,但是太子也从不夸夸而谈自己没有把握的事。

这是之后大家接触久了,观察思考之后,大家对太子的人品和为人下的结论。

太子当初提出的建议和想法,是关于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提高。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非常久远,远到远古时先民就开始了野生水稻的驯化和种植。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种植技术有了一些提高,其中培育秧苗再分插秧种植,在李唐王朝已经开始有了雏形。

只是人们对于这种新的技术还不是特别了解和熟悉,秧苗的培育和漫洒种植是一样的。只是在秧苗长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进行适当的移植,这样虽然取得效果比漫洒种植好一些,但是成效并不明显。

而太子关于这方面的改进则更先进,首先秧苗要在专门的苗床提前进行培育,之后统一移植到整理好的稻田里。并且移植还有严格的规范,纵横有度,纵向秧苗间隔三寸,横向行距九寸,每个穴位的秧苗三五棵为宜。

同时为了方便农民插秧时好操作,太子还和其他人一起发明了秧马的工具,这个李承乾前世宋朝时才出现的工具,在这里提前了将近三百年。并且李承乾发明的这个秧马,还借鉴了他前世插秧机的一些原理,使得秧马的实用性更好,效率更高。

并且他对插秧的时间,也有严格的时间段固定,不同地域都比以前的栽种时间提前了半个月左右。还有些生长期的田间管理要求,一切都照做之后,同样的地块,用太子的新的插秧种植管理技术,水稻的产量普遍提高了二成六,这可是个非常高的天文数字啊。

要知道李唐王朝的水稻种植面积是相当大的,如果都运用这样的技术,那么李唐王朝的粮食产量最少还能提高三成。别忘了南方最少都是可以一年种植两季或者三季的。

因为第一年试验的人和地块很少,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在现实成果面前,第二年开始,试验的面积增加了三千倍,这是在农业部听取了很多种植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农的意见,再加上朝廷的支持,才展开的。

朝廷敢这样支持,就是因为上一年粮食大丰收,即使这三千倍的土地,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李唐王朝的粮食安全也能有保障。

好在结果令人非常满意,第二年的增产目标圆满完成,整体增产二成八。因为这次的种植面积更大,科学意义上是非常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所以可信度更高。

从第三年开始,李唐王朝的所有水稻种植,就全部采用了太子发明的插秧种植和田间管理技术。只是朝廷也允许各地域根据自己地域的气候、土质、水源等特点,可以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适合本地的适当改进。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加水稻的单位产量。即为农民增产增收,也为朝廷提供更多的优质稻米,保障李唐王朝的粮食供给安全。

除了农业部,交通部的会议他也是主动参与的。情况和农业部差不多,也是一开始大家对他的意见和想法并不重视,然后在经过一两个成功的案例之后,他才真正得到那些官员的尊重和支持。

比如交通建设方面,他根据自己前世见过的各种桥梁构型,通过画出整体结构图,为设计和建设单位,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因为他前世对机械构造方面,和一些大工程特别感兴趣,所以记忆中的构型非常多。

虽然碍于材料和技术的不发达,很多构型现在在李唐王朝还没有办法实现。但是他提供的图纸和一些科学原理说明,还是给设计建造人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最后经过科研人员的大量试验验证,基于李承乾提供的图纸和科学技术原理,最后在李唐王朝变形发展出八个基本构型,应用到桥梁等结构建设中,大大提升了李唐王朝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他还有个贡献,是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也是根据他前世的模糊记忆,提供了完全不同于这里人们的思路,解决了一个河流经常性发生洪涝灾害的棘手问题。

这个方法是,在河流经常发生溃坝危害的地方,专门建设一个间歇性的蓄水人工湖泊。因为李唐王朝现在人口比较少,土地闲置的非常多,朝廷用其他旱涝保收的土地,从农民手里换取了河流边上的土地。

最后围成一个面积合理的人工湖泊,并且修建了闸门,在雨水多的时候,这个湖泊就是用来储存河流多出来的水量,使得下游的农田不至于再受到洪水的威胁。

等到干旱的年景,这个人工湖泊的水,就可以通过配套的水利设施,把它储存的湖水供给下游的农田来使用。

经过这样的规划建设,使得下游河堤抵御洪水的能力从五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这是在不增加堤坝建设规模的基础上的提高,而且修建这样的人工湖,难度要低得多,只要选择合理的位置,短期内经过少量的施工,就能建设好。

这样综合算下来,把损失和收益相加,最后经过这样的建设,这条河流的流域农田整体上收益提高了三成以上。主要就是得益于旱涝保收的年景增加了,百姓对抗天灾的能力增加了。

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一些,但是都不是影响特别大,所以人们记住的也就是这些最有代表性的建议和想法。

发生在农业部等个别部门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太子的名声开始在其他部门的官员耳里传开了。

其他部门也开始主动邀请太子参与他们的部门会议,只是李承乾并没有如他们的愿,因为自家人知自家事,他可不敢哪哪都去参与一脚,要不然到时候露怯的只能是自己。

那时他的好名声还能剩下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

本站最新网址:https://zwxs.org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