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未知
文化上的百家争鸣和文学艺术上的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完全超出了李承乾的想象。虽然这是关乎到中华文明精神世界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发展轨迹完全和李承乾内心里想象的不太一样。
李承乾前世包括这一世,对于显学的几个学派还稍微了解一些,对于隐学学派思想理念的了解可以用略懂皮毛来形容。而且这个略懂皮毛还是比较恭维的说法。
所以文化和文学艺术上的事,他知道的都很有限。
在前世作为一个屌丝,整天想的最多的是怎样赚钱养活自己。对于文化和文学艺术上的事,他的印象都是非常肤浅的,包括显学的学派,知道的都是一些人云亦云的道理。
对于真正的思想理念,他是一个完整的都说不上来,这也是他来到这里很少关注文化理念上的事情的根本原因。就是怕自己胡说八道,对这里的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到现在为止,他这方面提出最多的,还是在丰富文学艺术生活形式上,以及个别文化形式上,有些小贡献。比如新乐器以及新歌唱形式的推出,还有评书、相声和等等的出现,再比如时装表演等的文化表现形式。
到现在他才真正明白一些文化和文学艺术上的关系,文学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则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必要的营养和灵感。文化在层次上是包容文学艺术的,文学艺术则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潜移默化的传播文化的思想内涵。
其实对于这些已经存在过的各种学派理念,不是李承乾最关注的。他希望带给李唐王朝的是科学的理念和思想,以及基于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的思想理念。只是这方面他的能力更是相形见绌,只能从大方向上贡献一些引导辅助作用而已。
对于这些新老思想理念和现有的思想理念会形成怎样的冲击,这就是个未知数,李承乾感觉这是谁都给不出准确答案的问题。
这个未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李承乾内心是非常矛盾的。
因为他不知道,这对于自己前世非常喜欢的李唐文化,主要是唐诗等,会不会在这里还像之前那样发展到巅峰状态。新的教育方式,还会不会有利于诗词等文学艺术的发展,他完全不知道。
对于唐诗这个前世中华文化的瑰宝,他是非常尊重的,这是思想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但是科学思想和理念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强大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他都想拥有,一个都不愿放弃。
但是以他前世的见识,科学思想理念的推广,使得文化理念上很难再出现直击人心灵的诗词歌赋。他的前世现代科学理念大行其道的时候,不是没有诗词歌赋,某种意义上,反而出现的更多。
只是这些诗词歌赋能达到的境界高度,很少能达到人类共识的高度。他知道的唯一一个现代诗人达到了这个高度,但是他还不是专职诗人,而是一个全才伟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思想家、哲学家等等身份标签,放在他的身上都完全契合。
诗词只是他用文字来表达心情和思想的一种方式而已,但是他的诗词注定会流传千古。而且李承乾前世不止一次听到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他的诗词境界比历史上最高峰的唐诗还要高。只是达到这样高度的诗人,在他前世的现代太少太少。
因为思想境界和眼界不同,人生的经历和阅历的不同了,自然写出的诗词意境,在本质上就有了高低。
正是这个决定诗词境界高低的本质,才使得李承乾担心李唐王朝诗词方面的发展未来。因为李唐王朝现在推行的变革政策,使得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李白那样的诗仙不敢说,杜甫那样的诗圣,还有可能出现吗。还会出现直击人心灵,反映封建王朝社会发展残酷现实的诗句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如果这样的诗句都没有了,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李承乾内心是非常矛盾的,理智告诉他没有这样的诗句,就证明百姓的生活质量比较理想,这是好事。
但是从文学艺术和文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不能不算一个损失吧。
其实这个矛盾冲突,从他提出新公学的建议时,就一直在他内心存在。直到最近他才算有一些想明白了,这和他接触了更多的思想文化理念有关。
就算现在李唐王朝百姓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向好的改变,不会出现那样的诗词是最好的。但是只要思想理念的发展是正确的,总会出现其他更高境界和眼界的诗词歌赋,同样能传唱千古,震撼人类的心灵,促进人类社会整体的思想认识提高。
所以他一个文学艺术上的小白在这里杞人忧天,纯粹就是自找没趣儿。这些事儿应该是那些学术大家来思考的问题,他想明白这些之后,才彻底放下了在这方面的操心。
文化和文学艺术上的事儿想开之后,他现在关心的是以科学思想理念为基础,发展出来的新学派思想,什么时候能出现以及发展成熟。
这方面他还是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关注一些现实的问题,比如各种工业产业的创立。以及工商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怎样解决才是最合理的。
更主要的是学校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丰富,以及学科的合理设置,这些怎样能加快建设速度,同时又能兼顾发展质量,在这些方面,他确实可以利用他前世的眼界和经验,提出很多合理可行的建议和想法。
只是新的科学思想理念在李唐王朝才出现了四五年,发展的现状只能用刚刚起步来形容。而且很多学科连起步都算不上。所以现在也没有遇到什么需要点科技树的问题,也就不存在纠错或者肯定的机会,给李承乾表现。
今天是政务院年终总结的最后一天,十天的时间,整个李唐王朝中高层重要岗位的官员,对于李唐王朝的发展现状和过去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和未来五年需要完成的任务,都有了全面详细的了解。
对于已经开过五次这样会议的官员,完全熟悉了流程,所以这十天时间,他们都会合理的分配精力。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这个会议上,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为今后自己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准备基础。
这十天的会议,触动最大的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样高规格会议的官员。不管是处于什么地位,都能见识到更全面的李唐王朝,很多内容是他们平时很少能接触到的。
这对于增强他们的信心,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乃至对李唐王朝的发展信心,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提高作用。
今年还有个特殊的群体,这个会议对他们的触动才是最大的。这些人就是以彼得为代表的新加入李唐王朝国籍的西方人士。
他们通过这个会议,才第一次真正认识到李唐王朝的发展现状,也第一次见识到了李唐王朝有多么强大。同时也明白了李唐王朝的发展前景是多么的光明。
现在在他们的内心,是无比庆幸自己之前的选择,要不然和这么伟大并且未来拥有无限可能的王朝擦身而过,几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的。
所以他们也是少数这十天中,一直精神饱满的坚持下来的人。
因为对于任何方面的介绍和谈论,对于他们都是新鲜的,不管是不是和自己的主业有关,也不管自己是不是能完全理解这些内容真正的内涵,一切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参与其中的仪式感和使命感。
对于彼得等人的表现,李世民和魏徵等人是非常满意的,不管是态度还是他们在其中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明白无误的告诉众人,他们确实把自己当作一个李唐人了。
对于其他官员的表现,李世民和魏徵也比较满意,因为大多数人的做法才是正确的。十天时间,只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负责的方面,再主要关注一下和自己专业上下左右有关联的方面,才能真正的达到朝廷召开政务院年会的意义。
毕竟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并且能力更是有所不同的。而像魏徵这样负责全面工作的人,毕竟是少数,他们坚持了十天下来,也是疲惫的很,这点李世民是深有感触。
以前他也非常得勤于政务,甚至经常性的熬夜批改奏折等,但是和这十天需要考虑的事情,还是没有可比性。这十天是对李唐王朝整体发展的总结,更是对过去五年发展的总结,所以涉及的方面更多更全,人的精力也就更耗费。
李世民自己是甘之如饴,毕竟五年才一次,他还是可以咬牙坚持下来的。但是他对太子的表现非常不满意,这个李唐王朝的储君,只有在特定时间或者特殊行业探讨问题时才会出席,平时都是找借口故意缺席。
就好像今天的闭幕日,他才准时的出现。太子这样的表现这五年中一直这样,旁人都开导李世民,毕竟太子年纪还小。只有李世民知道这小子是偷懒,只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能早日像自己学习,真正做一个勤政爱民的君王。
对于李世民的想法,李承乾完全可以想象到,但是他确实不喜欢参与那些没兴趣的问题探讨。那样做既没有效率,也不能帮忙解决实际问题,有时反而帮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