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初交锋曹公败绩,施苦肉寇封献谋
却说以后的这些日子,历史的车轮仿佛又回归了原来的轨迹上。曹操整合荆州人马后,军力扩张到二十五万。这年(建安十三年)的十一月,曹操诈称整军八十万,分兵三路东进:中央一路为水军,包括原荆州水师与曹操在玄武湖练出的水师,以蔡瑁、张允二将为正副统领,乘船顺流而下;南路陆军已原荆州马步军为主,以文聘为统领,沿长江南岸进兵;北路陆军则是曹操从北方带来的人马,由他亲自统领,沿长江北岸进兵。这三路大军齐头并进,欲一举消灭孙、刘两大势力。
孙权得知曹军将至的消息后,听从鲁肃之言,将在鄱阳湖操练水师的周瑜召回,共商抗曹大计。
周瑜面见孙权时慷慨陈词,分条陈述曹军之弊与己方之利,进一步坚定孙权主战决心。
孙权遂命周瑜、程普、鲁肃等率领水军三万,溯流而上与刘备汇合。双方合兵后共同西上,与曹军相遇于赤壁。
联军双方商议后,决定了柿子要先拣软的捏,乘着敌人立足未稳,先拿南岸的这一路曹军开刀。
双方详细计议之后,约定由刘备军攻击南岸曹军,而江东军则负责截击曹军另两路人马的援救。
计议已定,双方各去整军备战。刘备仍将全军指挥之权交付诸葛亮。诸葛亮仿效当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秦军时所用的战术,将己方的两万人马分作五队,每队各有马步军士四千人,分别由关羽、张飞、赵云、寇封、甘宁五员猛将统领,彼此交替如车轮滚进,对立足未稳的曹军迎头痛击。
这一路曹军以荆州降卒为主,士气本就低落。特别是当他们知道面对的敌人又是在荆州声望极高的刘备后,战意降低至谷底。主将文聘虽号称荆州名将,却也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两军交锋,曹军几乎是一战即溃,在关羽等五人的轮番攻击下望风而逃。
北岸的曹操遥见南路军大败,急命中路水军渡江接应,却被早在江上严阵以待的江东水军截住。蔡瑁、张允指挥运作水军的才能远不及周瑜,这些年来荆州水师一直被江东水师压得抬不起头来,此次交锋自然也不会有奇迹出现。双方略一接触,曹军便吃了一个小亏,折损了三艘战舰。总算蔡瑁、张允指挥水师多年,又多次与江东水师作战,虽未练出十分的才能,却也逼出了七分的经验。在他们的指挥下,曹军虽败却不乱,最终甩开敌军退回北岸。周瑜旨在拦截援军,也并未乘势追击。
此时南岸上的战事接近了尾声,这一阵刘备军将曹军杀得狂退百里,缴获军械粮草、旗帜马匹无数。
曹操见北路军经此一败后已难有作为,便派船逆流而上,在孙刘联军势力难及之处渡江将所余残兵接到北岸,与北路大军何为一处。
如此一来,双方便成隔江对峙之势。曹军屯于乌林,孙刘联军则驻于赤壁。曹军虽众,但士卒多为北方之人,不通水性,每每上了战船,便会东摇西晃连站稳都困难,战斗力却是提都勿提。到后来更有许多北方士卒因水土不服而爆发疫病。在这些问题得以解决之前,曹操暂时难以渡江南侵。而孙刘联军则是考虑到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差过于悬殊,固守江南尚可办到,渡江主动出击却是力有未逮,目前也只能稳守阵地,以待可乘之机。
在这场于后世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著名战役之中,民间万口传诵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实属子虚乌有,无论是经营江东三世的孙氏还是得到江陵储藏军备的刘备,都称得上兵精粮足,哪里用得着临阵再紧急制造箭枝?而且区区十万枝箭抵得甚事?大概老罗写书时知想当然地觉着十万枝箭的数量已是不少,却未曾仔细算过若是分到数以千计的弓箭手头上,每人只得二三十支,只怕连一场战斗都难以支撑下来。
至于说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心生戒惧,招揽不成便生谋害之意,更属无稽之谈。不说周瑜本身雅量高致,光明磊落,绝不至于弄这些上不了台面的小儿科手段;更何况孙刘双方只是协调作战,相互之间绝无从属关系,周瑜要害诸葛亮,那得问刘备手中的两万人马是否答应!
其他诸如群英会、连环计等老罗笔下的精彩桥段亦是如此,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根本未曾发生。
如今的曹操倒确实在命军中匠人打造铁索将战船连在一起,却绝不是中了敌人之计,而是在看到自己带来的北方士卒实在不能适应水上作战的情况后,与手下谋士反复商议才想出的解决之道。如此虽削弱了水军作战的机动性,但曹操军力本就占据绝对优势,也用不着使用奇兵,只把堂堂正正之师以泰山之势压将过去,便有取胜的把握。
解决了这一大难题后,曹操心怀大放,只待军中染了疫病的士卒康复,便要万舸齐发,渡江南下。
联军这边的周瑜将这一切看在眼中,心里暗暗焦急,便派人将刘备请来商议对策。
刘备带了要求随行护卫的寇封来到江东军大营,周瑜亲自出迎将他们让进大帐,分宾主落座后,周瑜开门见山地问道:“使君,如今曹军以连环之法将战船连为一体,任凭江上风浪再大,那些不习水性的北方士卒竟也能在船上奔走跳跃如履平地。我们能与曹操相峙,所赖者便是长江天险,如今曹操竟能以这种方法解决北军不习水性的难题,天险已不足为恃。不知使君可以应对之策?”
刘备亦是愁容满面:“彼众我寡,地利不再,备与众人商议多时,尚无良策。”
两人说着话,在刘备身后侍立的寇封却不时地拿眼睛往帐外瞟,心中暗道:“怎么那人还不出现,若史书记载无误,提出破曹之计的当是此公才对。”
正想着,忽听帐外传来一个苍劲的声音:“末将黄盖求见都督。”
正与刘备说话的周瑜一愣,忙道:“老将军请进。”
甲叶想处,一身戎装的江东老将黄盖大步走进军帐。他先后向周瑜和刘备施礼,然后道:“都督,末将不才,思得一条破敌之计在此。”
周瑜大喜道:“老将军久历战阵,于水战一道更是精通,想来定有良策教我。”
黄盖道:“以末将愚见,曹军将战船连为一体,固可免除风浪之险,却也生出动转不灵的弊端,若以火攻之,任他船舰再多,也当灰飞烟灭!”
“妙计!”周瑜和刘备一齐鼓掌大笑。
诸葛亮先是一喜,随即又现出沉思之色,说道:“老将军此计妙则妙矣,却有一个碍难之处。欲施火攻,无外乎已火船冲击敌阵。若曹军早早发现,分出一支船队提前拦截,此计亦难成功。”
此言一出,周瑜和刘备的笑容立时中断。黄盖面上微红,对周瑜道:“是末将思虑不周,望都督勿怪。”
“不,”周瑜摆手道,“老将军所言火攻之计的确是唯一的破敌之策。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接近曹军战船去放火……”
帐中一时沉寂了下来。
就在寇封盘算着是否由自己来泄露一点“天机”时,却见周瑜猛地一拍身前几案道:“有了!我等可用诈降之计,派一人假作携众归降,却于船中暗藏柴草火油,待靠近曹军战船,即刻点火烧之!”
“都督妙计!”黄盖赞道,“末将为都督行此诈降之计!”
周瑜道:“正欲老将军出力!”
一旁的刘备提醒道:“都督,备曾与曹操相交,深知此人奸诈多疑,老将军若无端归降,只恐他不会相信。”
寇封终于忍不住泄露了天机:“何不在这诈降计之上再加一条苦肉计?只是老将军免不得要受些皮肉之苦。”
黄盖人老成精,立时领会了寇封言中之意,慨然道:“末将受孙氏三代厚遇,虽肝脑涂地亦无怨悔,何惧小小皮肉之苦,请都督依辟疆公子之计而行!”
周瑜起身拜谢道:“老将军如此忠义,实为我江东之幸!”
次日,黄盖果然当众顶撞周瑜,被周瑜重责五十脊杖。黄盖于当夜修下密信,备言欲率所部归降之事,命心腹乘夜色渡江往曹营投递。
此刻曹操正在乌林的大营中试马,只见将自己这匹爱马“绝影”在营中的空地上催开,双手将一柄马槊挥舞突刺,身躯俯仰转折,灵动自如。忽而又将马槊挂回鞍侧,将弓箭取到手中,在疾驰的马背上连射三箭,均命中了远处箭靶的红心。
围观的曹营众武将齐声称颂丞相威武。曹操猛地勒马,大笑着从马背上跳下了,赞叹道:“未想到如此一件小小的事物,竟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妙用!”在他这匹绝影神驹的身上,赫然竟垂着一对马镫。
许褚上前,眼巴巴地道:“主公,何时给咱们的骑军都配上此物,有了这玩意儿,骑军最少可以提升五成实力!”
曹操摇头笑道:“仲康若是着急,孤倒是可以命匠人先造出一对给你用,至于装备全军,却要等上一等了。”
许褚迷惑不解:“这样好的东西,为什么不早一点派上用场?”
一旁的曹纯油然道:“正因为是好东西,所以才要先将它藏起来,等到关键地时候突然拿出啦,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曹操笑道:“子和前番虽然损兵折将,但能在战场上见微知著,从敌军战马的尸体上寻获这样的宝贝,却也足以抵得上过失了。”
原来当日长坂坡一战,曹纯看了寇封手下骑兵的表现,心中便存了疑惑。退兵时他特意寻了一具已经死掉的敌军战马来看,很快便发现敌人的骑术能如此精良,全是马腹两侧垂着地这一对小小的金属物件在发挥作用。也是他在发现马镫之后大喜过望,急于将这件对于骑兵作战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事物呈给曹操,以至于忽视了在那匹死马的马蹄下隐藏的另外一样宝贝马蹄铁。
曹操正与诸将说笑,忽见谋士程昱急匆匆走来。
“仲德,何事?”
程昱走到曹操身边,低声道:“江东大将黄盖派人前来,昱已略作询问,那黄盖竟似有向主公归降之意!”
曹操大喜:“速召那人前来见孤!”
欲知后事如何,且观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