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自古以来的势利贼秃
那王昭宣,祖上王景崇乃是北宋朝的开国功臣,当初太祖赵匡胤一根棒杆打遍四百军州,王昭宣祖上也就是跟着起兵的从龙之臣,立下了赫赫战功,官封太原节度使颁阳郡王。后来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这些大将们得到高官厚禄,各自回乡广置田产家业。而且有宋一朝的皇后妃子,多是选自这些开国勋戚的家中。因为这些家族一则富贵,家里的姑娘都有条件受到良好的教养;二则这些大将并无实职在身,不容易干涉朝政。这王家,虽然算不得第一等的勋戚,而且一百多年下来,家业多有破败,但依旧在这阳谷县,甚至在整个东平府,都是数一数二的人家。不仅知府、知县等地方官员与王家交好,甚至东京城里,都有老一辈的世交故友。家中田连阡陌,米烂成仓,这一代的王老爷身边除了正经娘子,其他戴冠的穿袍的,也有好几个。以下歌儿舞女,得宠侍妾,不下数十。端的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就连西门达老员外这等家业,因为只是新近发迹的商人,兀自跟他们王家攀附不起呢!
这成熟少妇既然昭宣王府的大女乃nǎi,这老和尚如此也就非常正常,贼秃贼秃,不贼不秃,不欺软怕硬不仗势欺人不嫌贫爱富,如何叫他们为贼秃?还记得《鹿鼎记》里韦小宝作为钦差大臣,南巡苏扬。因为韦公幼年英雄蛰伏于扬州城之中,曾受过和尚们的欺负,就有一个叫做什么慕天颜的官僚知趣,讲了一个唐朝王播碧纱笼的故事,说明扬州的和尚势利,奉承官府,欺辱穷人,那是自古已然。
话说唐朝诗人王播年轻时家中贫穷,在扬州一个名叫木兰院的寺庙中寄居。庙里和尚吃饭时撞钟为号,王播听到钟声,也就去饭堂吃饭。和尚们讨厌他,有一次大家先吃饭,吃完了饭再撞钟。王播听到钟声,走进饭堂,只见僧众早已散去,饭菜已吃得干干净净。王播心中惭愧,在壁上题诗道:“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迴黎饭后钟。”
韦公起自刀马军阵,自然是少通文墨,不知“迴黎”就是和尚的意思,其他官员向他解释了方才明白。单说后来这王播做了大官,朝廷派他镇守扬州,他又到木兰院去。那些和尚自然对他大为奉承。他去瞧瞧当年墙上所题的诗还在不在,只见墙上粘了一块名贵的碧纱,将他题的两句诗笼了起来,以免损坏。王播很是感慨,在后面又续了两句诗道:“三十年前尘土面,如今始得碧纱笼。”讽刺了这些势利的和尚贼秃。
我心中思索,又听着那些轿夫仆役在门前说话,说明rì还要往这里来。我一边往祖坟这里来,一边想着刚才看到的那位娘子,听人说起这位王昭宣家的正牌娘子年纪不大,在娘家时也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美人,看她的身形,果然俊俏得很呢!
只是现在又不是什么节气,不知他们往寺庙里来干些什么?
要是能再见她一次就好了,但这等人家每次出行无不跟了一大堆的下人、丫鬟,我跟王府素来没有什么瓜葛,又不能径自登门拜访。再说现在这年代男女有别,就算我和这王昭宣攀上了关系,肯定也见不着这位娘子。
难道我走进王府,拱手道:“听说王昭宣家里的大娘子貌美如花,何不请将出来一观?”
那王老爷回了一礼,答道:“贱内蒲柳之姿,不堪使唤。但既然西门大官有命,我又怎么敢拒绝?来人啊,去后院把夫人请来。”
接着这位小娘子施施然走将出来,回风舞柳凌波微步,最后就与我缠缠绵绵双宿双飞。
咳咳……咳咳,这又不是在做梦更不是在写意yín小说,怎么可能会有这样荒诞无稽的情节出现!
最好是能在寺中后院多呆一会就好了。心里这般揣摩,又心想rì间在永福寺问路,庙里的和尚见自己年轻,神情冷冷的不大理睬,一副势利嘴脸。自己就这样想去永福寺中偷香窃玉,只怕挺不容易,须得想个法子才好。
骑在马上,心中寻思:“有钱能使鬼推磨,叫和尚推磨,多半也行罢。《水浒传》上,鲁智深到五台山出家,一个员外在庙里布施了不少银两,鲁智深在庙里乱闹一通,又喝酒又吃狗肉,还打碎了门首的金刚塑像,老和尚也不生气。是了,我假装要做法事,到庙里大撒银子,再借些因头,赖着不走,慢慢的等着那位娘子,既然得了我的好处,老和尚总不能把我这样的大金主赶走。”
第二天一大早,我借口晚上梦见了老爹,就先使来安儿带了两石白米、一担阡张、十斤官烛、五斤沉檀马牙香、十六匹生眼布,送往永福寺作为布施。然后带了两个小厮,收拾了一些东西,又到了永福寺中。
这一次庙门的僧人见了我,果然就客气地很,又请出了方丈作陪。我在大殿里向佛像磕了几个头。知客和尚取出缘簿笔砚。我挥手道:“布施便布施,写什么字?这里有十贯铜钱,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说话间来安两个人抬着一大袋钱出来,哗啦啦倒将出来。那方丈大惊,心想这位小施主乐善好施,世间少有,当下连声称谢,嘴里叫道:“多了,多了!”
我微微一笑:“这袋子总共也只有五十贯钱,不多,不多!”
老和尚喜上眉梢,急忙将我迎入后院一处僻静的斋房。不一时,就有两个小沙弥放下桌儿,拿了素菜斋食饼馓上来。接着又亲自点上茶来,我询问他的法号,那老和尚答说:“贫僧法名道坚。忝为本寺长老,廊下管百十众僧行,后边禅堂中还有许多云游僧行,常时坐禅,与四方檀越答报功德。”
原来宋朝时候,寺庙的方丈却被称呼为“长老”,不过《西游记》里那些人也都叫唐僧为“长老”,大概方丈是明清之后才兴起的名称。
吃面之时,方丈和尚坐在一旁相陪,大赞小檀越仁心虔敬,必蒙菩萨保佑,rì后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子孙满堂,福泽无穷。我暗暗好笑,心想你拍我什么马屁都好,我连现在的繁体字还识不全,说我高中状元,那不是痴人说梦?
吃了素斋,那老和尚又说道:“贫僧无甚管待,施主菩萨稍坐,一点粗茶淡饭而已,何劳费心赐与布施。”
“长老不知,我父亲前些rì子去世,我要给他老人家大做法事,已经准备了好几百贯铜钱,这一点钱财,算不得什么。今rì在永福寺,明rì在报恩寺,后rì地藏寺,还有什么玉皇观、清凉庵等等,都要前去礼佛布施呢!”
那方丈听到“大做法事”三字,登时站起身来,又听到“几百贯铜钱”,立马连腿脚都有些软了,扑地又坐了下来,嘴里说道:“施主,天下庙宇,供奉的佛祖、菩萨都是一般,你要做法事,就在小寺里办好了,包你一切周到妥贴,却不用辛辛苦苦的赶去其他寺庙,费那些事。”
正说话间,忽见两个青衣汉子,走的气喘吁吁,暴雷也一般报与长老,说道:“长老还不快出来迎接,府中大女乃nǎi来了!”慌的长老急披袈裟、忙戴僧帽不迭,分付小沙弥连忙收了家活:“请施主且在小房中等等,待打发王太太烧了纸,做了法事去了,再款坐一会不迟。”我见状就要告辞往报恩寺去礼佛,老和尚死活留住,只不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