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窝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 > 第六节 宋代易学图书和义理学派

第六节 宋代易学图书和义理学派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到了宋代,易学有了很大的改变,研究易学的学者众多、派别众多,但主要有图书学派和义理学派。两派舌战笔伐,互不相让,可就在这争论中,出现了易学观点的相互融合和吸收,推动了易学的发展,使易学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1、图书学派

图书学派是特别推崇河图与洛书,以河图与洛书为《周易》的根源,并以这两个图式来解释《周易》原理的象数易学派。图书学派的创始人是宋初道士陈抟。

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是五代、宋朝的道士和道教学者。当年举进士不第,便退隐山林,隐居修道,先隐居武当,后居华山四十年,被称为“华山道士”,寿高118岁。他与麻衣道者、吕洞宾交往甚密,麻衣道者将道家秘藏传于陈抟。

《佛祖统纪》载:“处士陈抟受《易》于麻衣道者,得所述《正易心法》四十二章,理及一天人,历诋先儒之失,抟始为之注。又受《河图》、《洛书》之诀,发《易》道之秘。”

陈抟得到的易图有:

(1)《易龙图》,讲天地的变化和组合,此图再没有传下来,不过《河书》、《洛图》就是由此演化来的。

(2)《先天太极图》,又称《天地自然之图》,讲八卦之象和阴阳变化的法则。

(3)《无极图》,说《坎》《离》卦象和五行之象,据说陈抟曾将此图刻于华山石壁上,现已失佚。

再有就是麻衣道者所著《正易心法》,陈抟为之作注。

陈抟的易学思想,在他所著的《龙图序》和《正易心法注》(也只有这两部书流传于世)里得到了集中表现。他说:“《易》之为书,本于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何适而非阴阳也。”他特别强调乾和坤的作用,说:“凡阴阳之气,纯而不驳,是为乾坤。《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正谓此也。因知能尽《乾》之道,是为圣人;能尽《坤》之道,是为贤人。”这显然是老子的道家易学思想。

陈抟极力主张:《易》应该以象为主。麻衣道者说:“《易》道不传,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世俗学解,浸渍旧闻,失其本始,《易》道浅狭。”有人说这是对《周易》的批判和否定,这是望文生义!麻衣道者和陈抟所说的《易》指的是象数,认为八卦才是《易》之根本,“正《易》者,正为卦划,若今经书正文也”,这是对的。

伏羲作《易》,为《易》之始祖;文王用《易》,以解世之利弊;孔子解《易》,以明《易》之真谛,这是易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孔子解《易》,不只是解释了《易经》,而更多地是揭示了《易》之渊源及其原理,对阴阳、八卦、六十四卦乃至《河书》、《洛图》都作了精典的论述,如果没有孔子,《易》可能还传承不下来。

陈抟说:“《易》之有辞,本为伏羲发扬”,明确说明《易经》的卦辞和爻辞也是发扬了伏羲之《易》,“经书正文”说的是伏羲的本义,是伏羲易的“注脚”。问题是“学者不知借辞以明其卦象,遂溺其辞,加以古今训注而袭谬承误,使伏羲初意不行于世,而《易》道由此浅狭矣!”这显然是对王弼“扫象”的批判。王弼全面否定象数,以经解易,使易界出现了“文字训诂”的恶劣倾向,把易学引向了歧途,陈抟此论是切中时弊的,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

陈抟主张《易》“不立文字”、“不作纸上功夫”。麻衣道者说:“卦象示人,本无文字。”这是客观事实,因为远古时期没有文字,也无法用文字传递消息,只有以图象示人,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陈抟说:“羲皇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不立文字,使天下之人静观其象而已。”主张“消息卦画”、“辞外见意”、“要须自悟”,这显然是道家的“参悟”思想,要靠自己去“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悟性高的领悟就深,悟性低的所得就少,无须用文字语言去说明和解释,所以麻衣道者的书名就叫《正易心法》。陈抟不是一味反对用文字解《易》,而是反对那些胡诌八咧的语言,他本人就著有《指玄篇》、《钓潭集》、《龙图序》和《正易心法注》(前两篇已失传),也是用文字解《易》的。

陈抟是得道高人,他隐居山林,与世无争,一心修练。朝庭有四位君王下诏,陈抟都不出山。最后一次宋太宗赵匡宣诏,陈抟以106岁高龄入宫。

简单来说,陈抟的最大功绩就是把《易图》传承下来了。陈抟将这些图传给了种放。

种放是北宋的一个易学家,官至工部侍郞,晚年归居嵩山。

种放又将《先天图》传给了穆修,穆修传李之才,李又传给邵雍,邵雍将其发展成为先天易学。

种放将《河图》、《洛书》传给了李溉,李传给了许坚,许传给范谔昌,范传给刘牧。刘牧经潜心研究,提出了易图三变模式,第三变便是这两张图,即五行生成图和九宫图,皆称为《龙图》。九宫图为《河图》,五行生成图为《洛书》,提出“图九书十”之说(后人对此有不同看法),著有《易数钩隐图》。

种放将《无极图》传给了穆修,穆又传给了周敦颐,周与其弟子程颢、程颐兄弟一起,将《先天太极图》和《无极图》融为一体,提出了“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本原之说。

至此,宋代易学的传承关系就比较清楚了,可见是人才辈出,研究硕果累累。

由上述,我们也可以知道,图书学派有三家:以邵雍《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为代表的“先天图学”;以周敦颐《太极图说》为代表的“太极图说”;以刘牧《易数钩引图》为代表的“河图洛书学”。

2、义理学派

义理学派是专主阐发《周易》哲学大义,与卜筮易和象数易相对的易学学派。

历代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先秦孔子《易传》,魏晋王弼《周易注》,宋代程颐《伊川易传》、朱熹《周易本义》等。

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为程颢之胞弟,教育家,易学家。

程颐易学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伊川易传》里,同时也散见于其他有关著述。其特点是以理学之义理解《易》,不甚重视象数。

《伊川易传》,成书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又称《周易程氏传》、《程氏易传》,共4卷,15万字。该书是程颐对《易经》和《易传》的注释和解说,以阐发其易学思想。

程颐受王弼、胡瑗、王安石以义理治《易》的影响,在此书中,借解释《周易》卦辞爻象来阐明义理。并在《易传序》中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理学命题,认为无形的理寓于有形的象中,理与象即是理与事的体用关系。易象反映天地万物之物象,易理则概括了天地之理。理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又是社会等级、人生道德的由来。这里面还包括阴阳、动静变化的思想和关于理欲的观点,反映程颐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生的较系统的哲学思想,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著作。

(1)对汉易象数学提出批评

综观《易传序》,我们可以发现:程颐以新儒学的义理解《易》,这是他易学的突出特点,这个特点体现在他易学思想的各个方面。以理学天理论为指导,程颐对《周易》作了全面的阐发,把易学之义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程颐站在易学义理学派的立场上,对汉易象数学提出批评。指出汉学家说《易》,是论象数而不及义理,以至“失意而传言”,使《易》道千年不传。

他说:“去古虽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

《易传序》指出汉儒只讲象数言辞而失其意,没有把《易》书中的圣人之道传下来。并对象数学舍本逐末、流入术家表示反对。认为象数学派“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管辂、郭璞之徒是也。”管辂是三国魏人,其解释卦爻,主取象说;郭璞是东晋人,两人都是术士,通卜筮之术。程颐把象数之学归于术家所尚,以此划清宋易义理之学与汉易象数之学的界限。

(2)对王弼易学加以扬弃

程颐对王弼易学加以扬弃,既吸取其以义理解《易》的观点,又批评其以老庄思想说《易》的倾向。

程颐说:“王弼注《易》,元不见道,但却以老、庄之意解说而已。”

正因为王弼以老庄思想解《易》,所以程颐指责其“不见道”,即未见孔子之道,对孔子赞《易》时所阐明的天地之道未能掌握。这表明程颐所理解的道与王弼易学的指导思想——老庄之意相互区别。

综上所述,程颐通过对汉易之象数学的批评,对王弼易学的扬弃和发展,创造性地确立了宋易之义理学派及其易学理论,并对朱熹易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熹,南宋哲学家,著名易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人。早年曾任地方官,后教书四十年,弟子众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等均有研究,造旨很深。在易学上,他受学于北宋程颐、程颢三传弟子李侗,集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北宋易学家之大成,融各家学派于一体,创造了自己的易理学派。

朱熹提出“《易》本卜筮之书”的论点,认为上古之民,知识未开,“故圣人立龟以与之卜,作《易》以与之筮,使之趋利避害,以成天下之事”。主张以卜筮的的角度去解释《周易》,认为《周易》三百八十四爻的每条爻辞就是一个公式,可以代入世间任何事物。在易学理论上,他吸收了邵雍的“加一倍法”和张载、朱震的“阴阳二气”说,认为“《易》只是一阴一阳”,卜筮就是这阴阳变易,“理、象、数、辞”是浑然一体的,是阴阳的表现形式,谁也离不开谁。他说:“故《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卦虽不同,所同者奇偶;爻虽不同,所同者九六。是以六十四卦为其体,三百八十四爻互为其用,远在**之外,近在一身之中。暂于瞬息,微于动静,莫不有卦之象焉,莫不有爻之义焉。至哉《易》乎!”

朱熹的理学对后代影响很大。朱熹的主要易学著作有《周易本义》、《太极图书解》、《易学启蒙》等,其《周易本义》首次将《易》之九张图公诸于世,得以流传,此书也成为后代启蒙读物,流传至今。

本站最新网址:https://zwxs.org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