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外贸形式
为了形成乃至最后达成李唐王朝能拥有绝对的货币霸权,朝廷制定了这些相应的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金本位的纸质货币的应用,只是这方面李唐王朝还没有准备好,这个政策现在还处在绝对的保密期之中,整个李唐王朝知道这个政策的人,也屈指可数。
这个政策一旦泄露出去,李唐王朝有目的的大规模收集黄金的计划,就会很难实施下去。
所以现在李唐王朝在这方面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外贸易上。细化对外贸易的细节,才能使得外贸形式朝着李唐王朝希望的方向发展。
之所以要细化对外贸易,因为李唐王朝周边的国家和部落,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李唐王朝之间的贸易,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势方面。
所以不能指望一套政策就能通吃周边的所有国家和部落,大方向上可以,具体方面还是越注重细节,李唐王朝的收益就会越大。
高句丽方向,李唐王朝针对他们的优势就是各种工业产品。开始实行工业化的李唐王朝,对高句丽还是以手工业为主的工业,形成了绝对的优势。
粮食方面反而没有草原方向那么重要,而且一旦碰到他们丰收的年头,李唐王朝还要从高句丽进口粮食。虽然这样做,李唐王朝总体上是有些损失的,但是为了不使高句丽用粮食和草原国家和部落联合起来,这些损失都是值得的。
对于草原国家和部落来说,都是需要粮食,李唐王朝给的价格低,并且数量足,怎么选择对他们有利,他们就会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高句丽铁了心的想和李唐王朝在这方面竞争,那么他们就只能以很低的价格,或者白送,才能得到草原国家和部落的积极回馈。
不管哪种情况,只要高句丽想要用粮食和草原上的国家和部落联合起来针对李唐王朝,都要付出得不偿失的巨大代价。多进行几次这样的选择,高句丽的国力,自然就会下降。
而且高句丽没有把粮食高价卖给李唐王朝,失去高额收益的大地主们,又有多少心里能没有怨气呢。这些怨气只要遇到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事件,再经过适当的挑拨,就能成为高句丽内部不和的导火索。
这就是李唐王朝主动出击,用高价来收购高句丽产的粮食的主要目的。但是粮食收购也要看年景的,只有高句丽粮食丰收的时候,才能进行。
其他时间,李唐王朝主要从高句丽王国收购的还是药材和矿产等原材料。
这里有一个高句丽高产也是特产的商品,是李唐王朝今后坚决不收的。不管商人愿意付出多少的税,都是绝不允许进入李唐王朝市场的。这就是一切的海产品,不管是鱼货还是海里的珍宝,都绝不允许在李唐王朝出现和销售。
李唐王朝这个政策的制定,是李承乾强烈建议的,原因就是为了打击高句丽王国海捕业的发展。海洋渔业的发展,必然带来海军的发展,只要有熟悉海洋的大量人员,发展海军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而李唐王朝发展海军的消息,不能永远的保密下来,何况李唐王朝内部,还有一些不希望朝廷发展很好的势力。所以高句丽一旦知道了李唐王朝要大力发展海军,一定会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何况前朝征伐他们的时候,就有过从海上进攻的例子。
只要李唐王朝不收购他们的海产品,那么以他们内部的消费能力,是没有办法养活足够的海民的。即使他们开拓草原国家或者部落的市场,也完全不够。
就算他们以举国之力发展海军,又能发展多大规模的海军呢,战斗力能有多高,还是个未知数。在李唐王朝预计的范围内,到希望高句丽拿出一部分的国力,来发展海军。这样他们的陆军建设就会相应的减弱。
这个必然规律,谁都不能违背的,即使是强大的李唐王朝自己也不行。
朝廷财政就那么多,军费的总额度也就有个上限,做了这样,那样就得减少,如果高句丽统治者真的昏头,不顾一切的大力发展军事力量,那么李世民等人绝对做梦都要笑醒的。
不收购高句丽的海产品,不代表李唐王朝不消费这类商品,而是这类商品,都要指望李唐王朝自己的海民来满足供应。以李唐王朝百姓现在对海产品的认可和需求,对海民来说,这个市场是供不应求的。
这就使得李唐王朝自己的海洋渔业发展,得到充足的市场需求保障。将来海军的后备人才,以及民间海洋运输业的发展,都能有足够的懂得海洋、适应海洋的人员保障。
草原上的国家和部落,外贸形式和高句丽王国又完全不同,不管是北方还是西北方,草原上最缺少的就是粮食,各种工业品同样也很缺少。而他们的特产,真正李唐王朝需要的并不是特别多。
以前也就是些珠宝、药材和矿产,加上牛羊马等牲畜和毛皮,后来因为李唐王朝工业技术进步,现在又多出了一个以前弃之不用的羊毛。
所以李唐王朝和草原国家和部落的外贸,都是占据主动地位。而草原国家和部落的生活习俗,使得他们拥有充足的骑兵兵源。在这方面,李唐王朝就没有太好的办法,来有针对性的予以抑制他们的发展。
向他们推广种地,非常得不现实,最后李唐王朝也只能加大羊毛的收购力度。这样促使他们养更多的羊,而不是马。
但是这方面到底能取得多少的效果,现在看还不错,今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还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出来。毕竟养羊和养马,转换起来没有任何的难度。
所以要想使局面向着李唐王朝希望的方向发展,李唐王朝这些年,也在逐步提高羊毛的收购价格。并且在草原各个国家和部落里,进行分化和弱化他们内部的团结。
草原骑兵的强大,除了优秀的马匹和骑手以外,武器装备是另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方面,李唐王朝严格控制铁器的供应,还有铁器制作的工艺技术,并且这几年也开始高价收购他们手里的铁矿石。
但是李世民等人发现,还是有人在暗地里向草原国家和部落,走私高质量的铁器。虽然量不是特别大,并且也没有李唐军队制式的兵器铠甲一类,但是高质量的铁器,完全可以经过再加工,强化他们手里的武器。
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难题,李世民最后拍板决定,这个走私贩卖高质量的铁器生意,由朝廷自己来做。因为这种事想要完全彻底的杜绝,是很不现实的,市场的需求量那么巨大,堵还不如疏。
朝廷亲自参与进去,完全可以掌控这个黑暗市场的内部信息,还可以收集很多的重要情报。只要准确把握这些铁器的最终流向,这样可以使得朝廷提前针对某个方向,做出对应的防备预案。
当然朝廷派出的不是明面上的官方商队,进行这样的走私活动,具体操作人员,只有李世民等几人知晓,而边防管控只要根据上级指示,适当给予这个商队方便行事即可。
西域三十六国和更西方的国家部落,他们是现在对李唐王朝威胁最小的方向。所以在这个方向,李唐王朝的对外贸易主要还是之前的策略,只是回收的物资,也开始转向黄金和各个工业原材料以及宝石等。
李唐王朝之所以在这个方向,对外贸易的政策有所放松,就是为了增加这些小国家和部落,和其他国家和部落打交道时的底气。因为他们可以从李唐王朝手里,交易到其他国家和部落需要的一些重要物资。
李唐王朝这样做的底气,就在于这些小国家和部落,历史传统上就是有名的墙头草。以前他们没有什么底气,别人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价,就能拉动他们进入自己的阵营。
现在有了李唐王朝适当的放水,渐渐培养他们要价的资本,这样不管任何国家和部落,再要拉拢他们的时候,就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这就变相的增加了这些小国家和部落被拉拢的难度。
而这些小国家和部落,离开了李唐王朝,他们就会被打回原形。而且通过不断的贸易往来,李唐王朝也在逐渐的熟悉他们内部的情况。要是实在有那种不明事理的人,李唐王朝也可以很快的消灭他,扶植亲李唐王朝的人上位。
毕竟控制这样的小国家,对于现在的李唐王朝来说,要相对容易太多。如果不是李世民等人下了一盘大棋,暂时还需要他们的存在,现在李唐王朝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价,就能收复这些地域上的国家和部落。
至于西南方向的两个主要国家吐蕃和吐谷浑,李唐王朝和他们之间的外贸形式,则完全是他们处于弱势一方。他们能和李唐王朝进行交换的物产实在太单一,并且也不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他国家和部落,完全可以提供相同作用和价值的物资。
以前,吐谷浑还有个盐湖,可以给李唐王朝提供大量的盐。但是沈万三带回来的西方海盐制作技术,今后李唐王朝的盐供应能力方面,将得到彻底解决。所以吐谷浑唯一可以拿捏一下李唐王朝的资本,也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而吐蕃方面,本来李世民等人已经准备顺其自然了,但是李承乾又出来提醒李世民等人,还是要主动收集他们手里的药材。他给出的理由,说是将来这些药材可能有用,能解决李唐军人到吐蕃高原水土不服的问题。
这个观点,得到了孙思邈的大力支持,才引起了李世民等人的注意,这才对吐蕃的贸易重视了一些。但是程度方面,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