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三顾茅庐
李世民最后尊重了他的意愿,放任他回到民间,并且给予了他一个特权。只要是为了治病,他可以随时到太医院任取药物,并且不限制次数,药品种类和数量,同时也不收钱。
李世民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当他的著作完成的时候,能留一份给朝廷传承下去,让天下更多的人学习并使用他一生总结的经验,为更多的百姓去除病魔。
当时李世民的这个魄力,还是惊到了孙思邈,他没有想到李世民会这么做,经过思考后,他欣然同意。当时可是有很多贵重稀有的药物是他非常难以获得的,而太医院是全天下药物最全的地方。
而自己的著作,写出来不就是为了传世的嘛。虽然在朝廷里最后会不会真的传给黎民百姓使用,那就是身后事,他已经管不了了。
只是他最后向李世民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今后他不会为皇室看病治病,也不会为朝廷服务。但是在他离开人世之前,可以为李世民治一次病。这个也要看缘分,因为他经常的云游,不一定随叫随到,这个就看上天的安排了。
李世民对于孙思邈的答复已经非常满意了,虽然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但是结识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真正医者,这是自己的荣幸。
回去的第四年,孙思邈就完成了第二版的千金方的整理。也就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是他并没有马上给李世民,因为他还想着利用余生再完善它,在他死后再给予李世民。
这十年中,他一共只去了太医院两次,每次都能感受到太医院的太医们对他深深的敌意。这也是他瞧不起太医们的地方,作为一个医者不把救死扶伤当作己任,而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完全不配做一个医者。
所以对于这次朝廷的医改,一开始他并没有放在心上。虽然他不知道朝廷出台这个医改新政的依据是什么,但是从一开始医院的运行管理上他就发现了很多的弊病。还是没有改变太医院那些太医们身上的毛病。
直到分科室之后,他才发现了一点点的医改优点。孙思邈的医学思想是建立在科学素养上的,虽然他并不知道科学这回事,但是他的行医实践就是依照科学规律的。
首先他非常重视病例对比分析,临床的实践管理,同样的病情表现在不同人的身上,往往治疗方案和用药是有区别的。其次很多看似不同的病情,发病的原因可能相同,最后用同样的药物就能治疗不同的病情。等等类似的事情很多,这也是他改版了几次千金方的原因之一。
他也是慢慢的发现了一些百试百灵的规律,只是更深层的道理,他还不是很明白,这些也是他现在研究药物的主要方向。所以他现在去的地方更多,同时不再局限在某一地。
很多时候,当他听说在两个完全没有联系的地方,发生了同样的病疫,他都会尽可能的到这些地方去实地考察,找出病情相同的地方或者区别,总结经验,希望能发明新的药方,同时治愈这些病疫。
这次他带着几个徒弟,出来已经快一年了,已经走过了不知多少的村寨,更是为数不清的百姓看病治病。除了有两个病人他们去的比较晚,救治不及时而死亡,其他绝大部分的病人全都治愈,还有几例特殊的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服药,很长时间才能好。
通过这将近一年时间的走访,他总结的新药方只有一个,并不像早年间一年能有几十上百个,甚至有时候一天都能接触几个新药方。
毕竟以他现在的博学,他不能治的病已经很少很少了。这种出来一年只能想出一个新药方的事情已经有几年了,甚至有时候一个都没有也很正常。
最近他已经决定带着新药方和几个徒弟回终南山,把这一年的实践经验再总结出来,添加到自己的著作里。
就在孙思邈回到终南山的第二天中午,就有弟子来报,有新任的长安城京兆尹狄仁杰在山下求见。
孙思邈想了想并没有直接拒绝,虽然他可以这么做,毕竟李世民已经答应过他的请求。因为狄仁杰的名声他是听说过的,虽然上任只有两年多,可是这两年多,长安城及其附近的百姓对他的赞扬可是非常多的,这是一位为百姓做实事的年轻人,孙思邈在心里给狄仁杰打了一个标签。
等了一会儿,狄仁杰终于来到山上,礼数周到的给孙思邈见礼,孙思邈虽然不在乎这些礼数,但是也能看出面前的年轻人的真诚。
狄仁杰简单的寒暄之后,就提出了自己的来意,就是请药王下山,改变现在医院的不良现状。因为只有药王的声誉才能让所有人信服,从而支持朝廷的医改,把医改最初的目的落实在百姓身上。
孙思邈看看眼前的年轻人,并没有答应他,只说自己刚回来,还要把这次的经历整理出来,没有时间和精力为朝廷做这些事,并且天下能人有的是,朝廷没必要只盯着他。
狄仁杰虽然没有得到自己满意的答复,但是也并没有气馁,因为他知道面前的这位老人是真正的医者,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长者。他还是礼数周到的离开了,并且言明自己不会放弃,还会再来请求孙先生。
孙思邈看着离开的狄仁杰,内心肯定了百姓的判断,这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只是通过刚刚的交流,他并不清楚自己和李世民的约定。
本想着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可是第三天,他没有等到狄仁杰,而是把魏徵给等来了。魏徵现在可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是这次朝廷机构变革后的李唐王朝首任首相,政务院的一把手。
孙思邈来到了会客厅的门前等待着上山的魏徵,之所以出来迎接,是因为他对魏徵的为人为官非常得赞赏。现今天下所有的官员,他发自内心的佩服者只有魏徵,他这快六十年的人生见识了不知多少人,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和魏徵相比。
魏徵来到山上马上发现了站在门前等自己的孙思邈,马上持学生之礼主动向孙思邈请安。孙思邈也是欣然接受,因为他俩之间有段故事,造就了一段俩人之间的佳话。具体过程就不足为外人道也,只此一点就可以让人无限遐想。
当初李世民召见孙思邈就是魏徵极力促成的,只是最后的结果并不如魏徵所愿,但是他也非常明白孙思邈的顾虑,所以最后两不相帮,顺其自然。
孙思邈邀请魏徵入内看茶后,两人就像多年不见的老友一样无话不谈。话到中题,魏徵提出了自己的来意,邀请孙思邈下山,并且承诺了更多的条件。孙思邈把自己对狄仁杰的说词又说了一遍,婉拒了魏徵的邀请,只是临走时,他把自己写好的第二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让魏徵带走,说是赠与朝廷,希望朝廷好好利用他大半生的心血之作。
魏徵并没有直接接受孙思邈的馈赠,他说道三天后他还会再来,到时候如果孙先生还要拒绝的话,他才会收下这份馈赠。之后就告辞离去,并没有失望之情在脸上。
孙思邈看着魏徵离开的背影,回想着他最后的话语,心里琢磨了起来。
不过很快他又开始了自己的资料整理,不去想那些未知的问题了,车到山前必有路,三天后自会见分晓。
三天后,孙思邈早早的就在等待魏徵的到来,只是这次的阵仗超出了他的想象。
弟子来报的时候,他就有些吃惊,最后还是稳定心情同样在会客厅门前等候。很快一大队人马就来到了山上,为首者正是李世民,后面跟着一个自己不认识的男孩儿,虽然身高有一米六左右了,但是年龄并不大。孙思邈阅人无数,对人体更是了如指掌,所以他很容易的判断出这个男孩儿的年龄应该在十一二岁,再之后就是魏徵、房玄龄、杜如晦、岑文本和狄仁杰。
最后面则是金吾卫等禁军侍卫了,只是他们并没有被李世民允许来到山上,只是在上山的路上沿途警戒而已。同时他们也扛着一个大箱子来到山上,放置好后也有序的离开了。
孙思邈心里有些好奇,不知道这个木箱子里到底是什么东西,不过一会儿就能知道了。希望不要是金银财宝等,李世民用于收买自己的财帛,那样的话自己就要对李世民失望至极了。
李世民看到孙思邈的第一时间,抱拳见礼道:“孙先生还是老当益壮啊,世民今日要违背承诺了,还希望孙先生不要赶我下山的好。”
“李唐当今圣上到来,老道怎敢托大,没有下山相迎已是失礼,望陛下不要见怪才是。”孙思邈这会儿已经完全平静下来,自如的和李世民说着客套话。
刚刚弟子回报圣上到来,可是惊了他一下,他知道对于朝廷这次的医改,自己之前的判断还是有些保守了。
孙思邈邀请众人一起入内,弟子看茶后都被他赶了出去。
众人依次落座后,李世民和孙思邈坐上位,接下来众人按身份坐好后,孙思邈的目光就在那个年轻人身上,心里充满好奇。
因为这个年轻人的座位和魏徵持平,并且上山以来给他的感觉非常得奇怪,说不上来具体的,只是整体感觉他就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同龄人中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