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士绅
() 抓住驴就拉磨,拉住牛就耕田,抱住女人就——王德标收起心里的龌龊念头,轻轻拍了拍张仲华的肩膀,深情的说道:“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这么一句文绉绉的话,倒让张仲华眼中放出光来。
“只要本官不死,总要让你青史留名,这是本官的承诺。”有门,王德标趁热打铁,庄重的说道。
哈哈哈哈,张仲华大笑几声,将辫子甩在胸前,挥刀割去,“且听将军之言,投笔从戎,百战成名,实乃人生一大快事哉。”
“快事,当真是快事。”王德标使劲一拍手,大笑道:“待回到草岭,当与先生浮一大白。”
………………
咣咣咣,黄丑拎着不知从哪找来的一面破锣,边敲边在镇子的街道放开喉咙大喊,“黑旗军七星营杀回来了,倭奴被杀光了,乡亲们快到张家大宅,分粮食了。”小黄俊可怜兮兮地跟在他身后,手里拿着块干粮啃着。
街上渐渐有了人声,先是胆大的出来向黄丑询问,得到证实后,立刻大呼小叫跟着喊起来,“黑旗军杀光了倭奴,要分粮食了。”
即便是在夜里,家家户户的灯火也次第点亮,人声越来越响,饱受惊吓的镇民们慢慢走上街头,慢慢向鬼子兵营,也就是张家大宅靠拢过来。
张家大宅前已经点起了几堆篝火,鬼子的尸体沿着院墙被吊起一排,镇民们不断不害怕,反倒咬牙切齿的咒骂着,还有胆大的拾起石块去扔。
战士们搬出几张桌子拼在一起搭起个台子,然后分列两旁,凛然肃立。王德标穿戴整齐,腰挂战刀,昂然而出,迈步上了木台。
“父老乡亲们!”王德标拱手一礼,朗声说道:“台湾自倭奴占据以来,数月间,到处残害*、荼毒生灵,凡有血气者,皆宜同心戮力,恢复桑梓。在下黑旗军七星营守备王德标,今重组一军,再战倭奴,愿诸位桑梓助吾。此次征倭,上报国家,下救生民,决战到底,不死不休。本营将士皆断须割发,对天发誓,倭人一rì据台,本将则血战一rì,一息尚存,绝不妥协屈服……为奴为婢,生有何欢;为雄成神,死有何苦。为子孙万代打出一片zì yóu天地,让他们幸福安康,永不受人欺辱,即便一死也当含笑九泉……”
“驱倭保台,回归中国。”张仲华在后面振臂高呼,战士们也随之高喊,群众的气氛被带动起来。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历史上,rì本殖民者的残暴并没有吓倒英勇的台湾人民,却将激怒的人民推入义军队伍,除最有名的抗rì三猛外,台湾人一次次地起义。民族意识一直是支撑和促使他们起义的原动力。较大规模的起义就有二十多起,先后牺牲者达三十万人之多。要知道,当时台湾人口只有五百多万,相当于死亡了十分之一。台湾民众以简陋的武器,抗击rì本侵略军达八年之久,迫使rì本连换三届总督,可算轰轰烈烈,让人感佩了。rì本人当时记载:“不论何时,只要我军一被打散,附近村民,甚至年轻妇女都拿起武器,一面呼喊着一面投入战斗。我们的对手非常可怕,丝毫不怕死。他们隐藏的房子被炮火摧毁,就镇静地转移到另一栋,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
王德标再次拱手躬身,向民众施礼,然后跳下木台,命令将rì军抢掠的财物发还给百姓。
纯朴,实在,王德标再次觉得很感动。在几位镇上士绅的主持下,镇民们自己报数,取走粮食和财物,不拥挤,不争抢,走时还向自己诚恳的深施一礼,他也不断含笑颌首。
直到半夜时分,再没有镇民来领东西,可粮食和财物还剩下了很多。
“大人。”几个士绅走了过来,行礼如仪,十分恭敬。
“诸位先生辛苦了。”王德标还了一礼,笑着说道。
“大人忠肝义胆,驱倭保台,劳苦功高。”一个花白胡子的老头先是赞扬了一番,接着说道:“老朽身弱力薄,有随大人之心,却无杀倭之力,只有将些许粮食和财物捐出,以资军用,以表吾心。”
“吾也献粮捐金,望大人早rì驱除倭奴。”另一个士绅指了指剩下的物资,诚恳的说道。
…………
原来剩下的东西是他们的,王德标恍然大悟,连声称谢,并将几位士绅请入大宅,上茶倒水,亲切攀谈。
在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都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jīng英阶层,他们才是农村的主宰者。而且在台湾,由于开发较晚,土地较多,农民与这些士绅的矛盾并不象内地那样尖锐。这样也就决定了不能采取什么“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等政策来争取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阶层。那么采取统一战线就是王德标最主要的的原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民众,将敌对面缩至最小。只要你不是铁杆汉jiān,只要你还对着rì本人开枪,那就是团结争取的对象。
王德标在交谈中,态度平和,言语真挚,完全没有清朝官吏那种以上对下的傲慢和粗鲁军汉的跋扈。他将新七星营的纪律解说一遍,赢得了诸如仁义之师,秋毫无犯等赞语。随后他又将七星营不能驻守斗南镇的原因和道理一一道来,并请这些士绅向不理解的镇民们详加说明。
当士绅们知道新七星营只有二十多人,却三战三捷,已经击杀了七十多名rì本鬼子的时候,都啧舌不已。一连串什么“神机妙算”“勇猛多智”“虎狼之师”等等的赞誉之词纷纷扣来,听得王德标也有些发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