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修炼功法
吐纳功
其实,练吐纳并不难,「吐」就是用嘴巴吐气,「纳」就是用鼻孔吸气,我练吐纳功是这样的:
如是站著练,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如果坐著练,上身应坐直不靠背椅),两手掌重叠置於丹田,两眼可微闭,先做六次「吐」,再做三次「纳」,每次「吐」或「纳」之后,随著就要做九次调息,就是九次深呼吸,使呼吸恢復平顺之后,再做第二次吐(或纳),我称一次吐(纳)加上九次调息,算作一个单元。换言之,「吐」要做六个单元,「纳」只做三个单元。
一.先做「吐」的单元:用口把肚子裡的浊气徐徐的尽量吐净尽,腰已呈微曲,用力吐至不能再吐时,屏息(憋气停止呼吸)意念导气走小週天,小週天每一循环约1-2秒,屏息的时间愈久愈好,我现在「吐」的屏息时间已延至做30-40次的小週天,如不惯于做小週天,以默数读秒也可。
在屏息的时候,似乎感觉到丹田与命门已贴紧,腹部成真空,这时会感到腰背发热,满口生津担屏息时不要吞口水,等到调息时再吞下去)。
在屏息到憋不住气的时候,才开始做调息,先吸半口气,再做九次深呼吸。在呼气时意念导引走膻中、丹田、会yīn、到下面的涌泉穴,此时腹部会凹起。鼻孔吸气时,同时意念导引(气)仍由足下的涌泉穴向上经会yīn(这时要提肛)、命门、百会,完成一个大週天,如此「吐」一次,再深呼吸九次,(同时导引气走九次大週天),就做完了一个「吐」的单元,要连续做六个单元。
二.再做「纳」的单元:用鼻孔尽量吸气,胸腔的气已吸满,到不能再吸的时候,立即屏息,同时意念导引走小週天,在「纳」时的憋气,我运气小週天,目前已增加到可以是70~80个小週天,比「吐」时做小週天约多一倍的时间。据黄冠球、王静修大医师两位师兄说:因為「纳」的时候吸的的氧气多,所以可以撑的时间较久,确有道理。
做「纳」在屏息到憋不住气的时候,先吐半口气,再做九次调息,方算「纳」的一个单元,要连续做三个单元。「纳」的调息动作,与做「吐」的调息一样,不再重述。
我练吐在纳气时,头可后仰,两肩向上耸,两脚尖可微垫,好像上体yù飞状。我领略到此一窍门,受用不尽。
以上是我练吐纳功的心得,相信有些动作不一定正确,还要请各位多多指教。记得有一次我在公围练功,有两位先生问我是不是在做腹部呼吸?是否為科学内功?我说是练吐纳功,由於吐纳不仅强化呼吸气官,又因调息时连带使腹腔内臟器官都在运动,亦强化肠胃的功能,怪不得人家问我是否在做腹部呼吸。
去年我体检做腹部超音波时,医师為我做腹部超音波检查时,非常仔细,然后问我:是否在做什麼运动?我说每天都在练吐纳功。医师说难怪我腹部内的器官都很好。
吐纳不过是丹院功法的初步,功法很多,传授时,因人而异,只要学到一招就终生受用不尽。因此,吐纳功带给我健康受用不尽。吐纳功真奇妙,有益健康,特拋砖引玉,提供一得之愚,愿有福之人同登龙门从吐纳练起,都能达到xìng命双修,羽化登真的境界。
龙象功
世人多称力大无比、胆略过人者为英雄,习此功法,皆能令弱者变强壮,力小变力大,练就龙筋虎骨,并且育养浩然之气,更具大无畏jīng神,故有此名。此功系民间古传,理论依据《易筋经》,可以说是易筋功夫的一支脉。古人云:“骨弱筋柔以握固”、“抻筋长则劲力大”本功既重骨力又强筋劲,故具强壮筋骨之作用,其要诀是“运气长筋,易筋换劲”、“敛气入骨,炼力入髓”。国术家说:“宁练筋长三分,不练肉厚一寸”,练习此功可以在不使肌肉纤维变粗的情况下,而能劲力倍增,练成铜筋铁骨。现选择其中重要几式,介绍于大家。
一内壮劲源(内功)
1、童子拜佛:两脚分开略比肩宽,呈骑马蹲裆势,双手合掌,距胸前半尺。要求全神贯注,松腰开胯,含胸拔背,垂肩沉肘。做吐故纳新,以鼻吸气,以口呼气,行三次。然后服气吞津,急收小口,如喝水一般,舌抵上腭,将新鲜空气纳入口腔,将口腔内气像吞咽食物一样,牵动喉咙咽下,将所咽气,以意送下,贯入丹田。气贯丹田后闭住,丹田稍用力,小腹随之向外扩张,使之充实。闭息凝神,意守丹田,同时默念“凝神意注丹田”一遍,然后将气由鼻缓缓喷出,紧接细、匀、深地用鼻吸气,再将气微用力急速喷出。按以上方法做九遍功。
2、一字蹲马:左右脚尖分别朝向左右侧,与肩同宽,两连线为一直线,下蹲成马步,此马步与一般马步有别,故称为“一字马”。双手反手叉于腰侧,四指朝后,拇指朝前。静站5分钟。
3、嘿气鼓腹:两手叉腰如定式,吸气时双唇紧撮,成圆形,舌抵上腭,发“儿”字音,呼气时开口,发“嘿”字音,声应由丹田(小腹)发出,意注小腹。以上动作同时进行,不可先后进行。发声应用力鼓荡腹部。发声吐字36次。
4、排打击鼓: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两腿开立与肩同宽,屈膝下蹲成马裆,双目微闭,气沉丹田,两手经体前向两侧分开(缓慢)并上下摆动,与身体摆动相吻合。全身放松,半握拳以口吐气排打胸部,发龙吟声,以腰发力,以鼻吸气,重心稍上提,恢复原式。如此排打100次。如同时配合“揉腹内壮法”、“铁板桥法”辅助练习,功力更强。此功一般经过30余天的锻炼可随拳打脚,是名副其实的“英雄肚皮功”,百rì后大成,任意拳脚击打毫不损伤,实不换硬功之真意。
二、抻筋拔劲(撑功)
元龙桩
1、并步直立,两臂松垂,头正项顶,两目正视,含胸拔背,松腰提裆,jīng神集中,气沉丹田,总的要求松静自然。
2、两臂由左右斜方上担至面前成弧形,中指对,两肘架。两手指尖距离约4、5寸之间,手心向前,小指高与头平,如扶环状。然后曲膝坐身,足尖及膝盖均并拢,同时两手徐徐反转下落到胸前,手心向下,继续下按至腹部。注意小指根稍向上挺,尾闾与两足根中间垂直。到此成定势,即静停不动,时间多少,可随个人运动量而定,但最少不能少于10分钟;蹲时注意中指相对,两肘撑圆。
3、练习此桩,时间稍久先觉脊背发热,继而手心也热。可以治疗弱症,如身体稍弱的青年,在xìngyù冲动或用脑过度时,每有滑jīng之症,如蹲此桩,可有疗效。因此此功亦称还jīng补脑桩。
撑展架
1、面向南方,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平行站立,稍屈膝,头正身直,两手臂自然下垂于体侧,全身放松;垂帘目视鼻尖,闭口舌抵上腭,调息气沉丹田,专意排除杂念。
2、两拳变掌,翻转成掌心朝下,沿体两侧缓缓下按至臂直,掌指朝前,挑腕上翘,然后配合呼吸双掌下按,呼气时双掌用劲下按,手指上翘;吸气时保持用力不放松,如此七七四十九次呼吸即可完毕。
3、屈膝下蹲成骑马裆,两掌向前上抬,高于肩平时停留,十指仍相对,虎口向下,掌外撑;然后配合呼吸双掌使劲前撑推,松肩含胸,呼气时双掌尽力往前推,吸气时双掌保持用力不放松,如此九九八十一次呼吸即可完毕。
按此练习一个月,即能发力,练习两个月,内气贯达两掌,发劲断砖击物,用于技击。
三、攒骨长力(握功)
恶虎桩
1、预备式同元龙桩之1。
2、两脚分开,略比肩宽,两足平行而立,屈膝下蹲成马步,身微向前倾,两手握拳,拳眼朝前,拳背朝地,两拳相对置于腹前,脚趾抓地,口眼轻闭,咬牙。呼气不慢不快,并随着呼出的气用力把全身肌肉都使上劲,马步夹紧,足趾抓地,双拳攒握,提肛缩肾,即全部肌肉紧缩,意想浑身坚硬如铁,并且每呼出一口气,就觉得全身更坚硬一层,脚抓地也更进一层。总之,全身处于最紧张状态,似乎无坚可摧其身。
3、练习此桩,全身发热,可以治疗冻疮。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不宜练。此桩一呼一吸,一紧一松,能令气血通畅,周流全身,故此功亦称运气充身桩。
握固架
1、面南站立,双脚分开稍宽于肩,头顶及项竖直,含胸收腹。双手掌从体侧向左右伸起,至肩平时屈肘,向头部合拢;至头侧时由面前十指相对,再缓缓下按,沿体中线下压置脐下丹田处。上起时配合吸气,下按时配合呼气,如此重复七次呼吸。
2、承上式,双掌按压至丹田后,用鼻级匀细吸气;同时双掌握拳上提胸前,拳心朝上,并将脚跟提离地,重心上升。然后以口发“嘿”音吐气发声,脚跟逐渐着地,而双拳紧握,两臂随脚跟着地用意用劲下压,并拧转;双拳压至脐下时,成拳心向下,两腿也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手臂作小幅度颤抖。按此动作重复49次。
3、承上式,两拳下压至小腹后,放松作呼吸3次,再将两拳握紧屈臂上提至胸前,成交叉状,重心上升,拳心向内,同时配合吸气,然后以口发“嘿”音吐气发声,双拳紧握,两小臂随重心下蹲,继而向头两侧左右分开,并拧劲转动,屈臂握拳与两耳相平,拳心向前,同时手臂作小幅度颤抖,按此动作重复49次,按此练习一个月,双拳坚硬,两臂增力,两个月丙拳如铁锤,两臂成钢锏。
七步尘技之龟息真定功
武术界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说法,马礼堂更是一针见血道:“气功和武术是一家,武术家之上乘者,都以练气为真。不论内家、外家,气功不得真传,则难以登峰造极。”正如武谚所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他曾写诗道:“气功武术本一家,可惜后学习练差。内外合一含奥义,艺高体健气伸发。”
在这里,笔者介绍道家上乘气功“龟息真定功”给广大武友,望武友中有识之上,有爱武之心,发大志愿,试一习之,气功入门。
龟息(龟吸气潜水,久久始分数次缓缓吐之。龟能长寿,故人效之而作龟息,龟息之法以纳气久闭为难)真定功,据说是清末以后衍生的名称,在《道家·七步尘技·气道》中,原名“玄武真经”。旧传该法分三步修为。
一、潜心入真渊
此法为龟息功的预备功法,趺坐(注1),双手握子午扣(注2)抱脐,宁心静气,握固意守,务使心念不移,久之觉随念降,头手如失,惟觉脐中一息,幽幽出入,移之不动,此为心已潜渊,第一步功成。
二、潜息入真渊
此为龟息功的修为功法,趺坐,同上式,伸颈鼓鼻,吸气人腹,量足八分,不得吸足。气入脐腹后,心念下移,潜入真渊,宁心集觉,住息久持。住息之时,初可数息,亦可观空,久之则可顺其自然。住中若觉气息渐憋闷,此系气息上浮,yù抢气道而出,感觉亦随之上移,故感到胸咽憋闷。气尚未急,解脱之法,只须心念下潜,小腹放松即可。因小腹逼紧,气即上逼;小腹松宽,息亦下降。加以心念下居,感觉随之下行,憋闷自然消失。此法初时较难做,气息会一再上浮,反复降潜,久之自可。如觉气充不足,腹中火热,实不可耐时,便引颈吸气一口,又复如前闭住。气极时,便可缓缓放气,放气少许,又复闭往下沉。极时又出气一口,直须气极不可耐时,方自出气调息,呼吸平匀,再行纳气闭息。闭放一次,谓之一息,修炼少则一息,多则七七(四十九)息。待修至息潜真渊,如如不动,不急不憋,久久安然,谓之息已潜渊,即为第二步功成。
三、潜息定真渊
在上两步功成的基础上,纳降气息,藏心于真渊,守定心知觉感,不使浮动,若渐渐心息两忘,惟有一灵知感存于灵根(脐内中空之窍),久久不动,渐人大定,此即真武定。真武定为龟息上乘功夫,习之不易,成则必有先天之得,有坐式和侧卧式两种。在修“定境”时,由于真气前引、藏心纳息之故,常见身体前俯,双掌重叠枕额成龟卧式,此为“真武定”正式,对气机的修为大有裨益。
注解:1.趺坐:初学此功者,先以“人盘坐”为宜。即两腿交叉成“人”字形的自然盘膝坐法。习惯后,可接练“单盘坐”。即以左脚背搭于右腿或右脚背搭于左腿的半跏趺坐。最后可搭“天盘坐”,即坐时将两只脚背搭于左右大腿上,谓之全跏趺法。学者也可长期以“人盘坐”为主,但传统的做法都以全跏趺坐为主。
2.子午扣:是左手拇指弯曲掐在左手中指午位(最上端),右手拇指由左手拇指、中指圈中插入,掐住左手无名指根部子位,右手中指在左手无名指外相对掐住,两手相抱放在小腹前。
注意事项:
1.练功时,须独居一室。无条件时,必须避开他人,以免别人影响自己练功。
2.练功时,关闭门窗,以免邪风侵袭。
3.练功场地应尽量少放东西,并保持干燥。
4.练功场地不得设在热闹的地方,以免练功时使人心神不定,气sè难安。
5.练功的最佳时间是在子时(即每天深夜11时至次rì凌晨1时)。如果无法坚持,也可改在晚上或早晨练功。
6.练功前后半小时,不得进食任何食物或饮水。
7.练功前,排净大小便,有益于内气行走,充盈腹内。
8.平时少食或不食各种有刺激xìng的食物,多食蔬菜或水果。
9.尽量少饮酒或不饮酒,不吸烟,饮食起居要有规律。
10.练功时要做到勿忘勿助,心平气和,不急不躁。
11.必须持之以恒,不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练功初期及练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本身会出现去清留浊的现象,这是身体向好的方向转变的开始,坚持下去,自然会出现气贯yīn阳的功境。这就是所谓“三华聚顶,五气朝元,一气循环,如环无端”的太极妙境。到此地步,武友修习任何武术门派的功夫皆可事半功倍。同时,修习本功还必须注重道德修养,以免“亢龙有悔”,切记,切记!
胎息修炼法
一、什么叫胎息?
胎息的本义是胎儿在母腹中的呼吸。引申义是以下丹田为中心高深层次的内呼吸,它是先天呼吸,如同胎儿在母腹中的呼吸一样。胎息自成系统,不受外息(肺呼吸)影响,进入胎息状态时,外呼吸依旧自然进行,但却若存若亡。最高层次者,可达口算呼吸停止。
二、胎息有什么用?
胎息是生命的原始状态,它孕育着宇宙生命本质的根本奥秘。中国古代修道者,在数千年的修炼中发现,胎息是长生之径,仙道之门,是人体消除疾病、返还青chūn,与宇宙之气融为一体的修炼佳境。修道者,无不把胎息作为修炼的高层次目标。
生命来自胚胎,本自胎息而发,重新返回先天的胎息是生命自我再生。进入胎息就是步入生命的本源之地,可以使生命发生返老还童的转变。修炼胎息是从生命的根本上解决问题。
胎息最主要的作用,是沟通人与体外能量的连接。
进入胎息,就如同在体内建造了一个生命能量加工厂,生命之气将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不足的补充(损耗的内气能量),多余的去掉(体内的各种病气和疾病隐患)。元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向生命的本根返归,实现返老还童,其最高层次是天人合一,长生永恒。随着生命力的加强,人的免疫能力随之增强,抵抗疾病、战胜绝症,保持青chūn,开发智慧,就有了根本的支持。
开启了生命能源,就好象在体内要了一个保健设备,每当不舒服,它就会自动帮助调节。胎息是人生最根本的保险。
胎息修炼到一定阶段时,只要需要能量,它就能自己启动“开关”,进行“充电”。更多的时候,它是主动地为人工作,常在人们最为疲倦,最需要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启动胎息就好象在人体内建立了新程序,生命自动按照新的程序,向健康,长寿运行。
更进一步讲,不是你在炼胎息,而是胎息在炼你。
胎息被称为现代无形杀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高血压”的克星。胎息对慢xìng支气管炎、风湿症、类风湿都有显效。
女xìng在胎息的过程中,最为明显的是面部皮肤得到改善,变得细腻、红润,面容有光泽,这是任何美容手段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这是胎息使内分泌旺盛的结果。
男xìng老年人则会出现每rì清晨无yù而刚的阳举;脸上皮肤变紧,红润年青,黑斑显退。
只有达到胎息,才能开发人体潜能,自我创造生命能源,支撑**生命常存不坏。
进入胎息是通往生命至高境界的成功之路、必然之路。
在上乘修炼中,胎息的另一个作用是“胎息养胎神”。无胎息,则阳神不得发育,更无从“出神”。
正因为胎息有如此效果,它才成为古代圣人的专利,成为道家千古不传之秘。千古**为之折腰,历代圣贤为之蹇足。胎息象一座无形的高山,横卧在生与死之间,望不到它,捉不到它,解不开它,达不到它。
胎息是道家中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它的发明早于内丹术,但它又是内丹术不可缺少的部分。胎息的渊源,可谓从有中华文化开始,就有了胎息的学问。而现今可查的“胎息”学术创源于老子,老子就是通过胎息的方式,达到“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的长生之道。
二、胎息的特征和层次
(1)启动阶段的特征
1、用调息法渐修的,主要表现在鼻翼扇动,胸闷憋气,呼吸困难,三凹出现:锁骨上凹陷,两肋骨之间凹陷,腕腹部凹陷。小腹出现悸动,丹田呈脉冲式跳动。当丹田向命门跳动时,皮肤气孔表现为吸气,周身皮肤感到发凉,反之丹田由命门向回跳时,皮肤毛孔表现为呼气,周身皮肤感到发热。丹田自律产生后,全身充气明显,甚至四肢发麻。
2、用导引法或自发顿修的,主要表现为首先是脏俯摇动,接下来是命门冲动,腹腔大起大落,如脱兔,如跃鹿,像一个风箱在鼓荡,有的人伴随着一道道白光和大海汹涌之势;最后是丹田跳动。此时进入较为平缓的有节律的微动。腹腔有内吸的感觉。
3、共同的特征:腹部出现有节律的内部跳动,有拉伸的体感,有的人头部出现跳动,并有紧缩感。呼吸逐渐缓漫细长,一种快感渐渐在小腹弥漫开。
(2)上轨运行阶段的特征
它的初级阶段与内丹术的筑基、炼jīng化气这两个阶段的特征相似,如排除病气,产生津液,频频出现活子时,各种光、内景、马yīn藏象等;高级阶段与内丹术的炼气化神阶段、练神还虚的特征相似,如出现yīn神、阳神、结胎、元神出壳及天人合一等。
胎息修炼法
胎息修炼对于初学者来说,主要是用什么方法实现胎息。真正进入胎息以后,只要知道各阶段的特征及要求,其余均顺其自然即可。所以,我只传授实现胎息方法,在第三部分中再介绍一些须知。
自古至今流传的胎息近百余种,从启动胎息的角度归纳可分为五大类:
一、导引启动法
这类功法是通过各种动功的导此开通奇经八脉,运动脏腑,以此动胎息。如养生剑指桩收功部分的活膝、拍打、蛹动贯气法中胸腹的前后蛹动,通周辅助功中的塌腰等,均是引动胎息的有效方法。尤其是通周辅助功,在做高位撑时,如果每次都能把腰塌到极限,其效果要超过专门的以“后弯腰引动胎息”的导引方法。
聚气法对旋转脏腑有较好的作用,相当于转动了脏腑的法轮。
为什么许多学员在没有学胎息法之前,就出现了丹田跳动的现象,已在不知不觉中启动了胎息?重要原因就是习练了上述导引法以及大小周天和体呼吸。
二、调息引动法
这类功法是通过调息而进入胎息状态的。有责任将其中效果较好的功法,现传授给大家:
1、吸凸呼凹法:吸气时肚脐凸起,吸气要慢细匀长。意想全身慢慢扩大,把身子扩大到与宇宙一样大,同宇宙融为一体,宇宙间的巨大光明体(即能量与信息)由肚脐和每一个孔穴进入下丹田,闭息默念,本体光明!本体光明!(1至6遍)。呼气时肚脐凹进,呼气亦应慢细匀长并微提肛,意想体内的黑气、毒气、病气、不愉快之气从肚脐和每个孔穴排出,直入宇宙空间。
吸--闭--呼时意念六轮后,内视下丹田半小时左右。
2、吸凹呼凸法:吸气时,用意将肚脐轻微地往肚里面吸,向命门方向吸,吸得不能再吸时,再慢慢地呼出去,呼气时肚往外鼓。如此反复运息。
上述两法可任选一法习练,熟练后亦可两法交互练习。一旦丹田气机能启发的运动,吸气时丹田收缩,呼气时丹田松张,出现自然的内功,或出现气流在丹田螺旋运行,或自发转圈,或立式旋涡法等;就是丹田气机发动了,就叫胎息。上述两法习练时,取任何姿势均可,但必须放松,主要是大脑要放松,必须宁静自然,不宜一本正经。
养生剑指桩和睡仙功的体呼吸亦有相似的效果。
三、奇经八脉促动法
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奇经八脉是沉静不动的。当进入胎息时,身体就进入了先天生理状态,由奇经八脉的运动带动脏腑的生理状态就出现了。反过来,如果先打通奇经八脉,使其处于激活状态,十四经脉的气就会自然归入奇经八脉,八脉之气又自然归向下丹田,并促生命门元气,产生胎息。各种腹部以及四肢的导引活动都是为了带动奇经八脉,那又显然不如直修奇经八脉的功法来得快捷。下面,我就向介绍一种开通八脉的功法。
“开通八脉法”为道家龙门派的秘练功法。此功简单易行,行气路线与起点终点jīng确,应用了会yīn、下丹田、双劳宫、双涌泉、双腰眼、两肩井、泥丸等要穴,足以疏通八脉搏及周身气血。具体cāo作如下:
闭口鼻气,心意先由会yīn起。
1吸:由会yīn至尾闾上督脉,引头顶;呼,内视任脉降到会yīn。
2吸:由会yīn上升到下丹田,到带脉双分开至背后峡谷腰眼,然后双上两肩井(肩窝)定位;呼,由两肩井双走两肘外yīn维脉,走中指到两手心劳宫穴稍停。
3吸:由于双劳宫穴走两臂内侧yīn维脉,到胸前靠近两rǔ处稍停;呼,从胸前双下至带脉合归一处,直达会yīn穴稍停。
4吸:由会yīn穴上来,走任督二脉蹭的冲脉,直上到心下定位,不可过心;呼,由心下降到会yīn分开,走两腿外侧阳跷脉;下两脚中趾到两脚心涌泉定位。
5吸:从涌泉上升两腿内侧yīn跷脉,到会yīn归一,再上升气穴稍停;呼,由下丹田直达会yīn穴定位。
上述功法又叫“十口呼吸调八脉”,先由生死窍(会yīn、yīn跷)作起点,最终又落在生死窍,故道家称会yīn为八脉总根。八脉一开阳气升,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此法宜每rì清晨习练,以两遍为宜,要以意领气,心到、意到、神到,气亦随之而到。要二脉线路记熟用灵,开始记不准时;可分为内侧和外侧,分片上下。rìrì习练就能心想到哪里,哪里就有所感触。小周天速成法,开放型大周天与此法有相似的作用。
四、自然胎息法
这是在修炼中真气交合时出现的,或是在xìng命双修的虚空大定中出现的,属自然胎息法。
以上四大类引动胎息的方法均属渐修方法,来的较慢,一般敏感型的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迟钝型的是要用十年以上的乃至终生的功夫。下面再传授一种胎息顿法。
五、自发动引动法
在对自发动功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发动现象可在人体任一部位出现,并可开发出该部位的功能。比如,用于四肢,可开发出功舞和神拳;用于手指,可开发出功画,随感治病等功能;用于舌头,可开发出灵信语(语言神境通);用于胸腔,可开发出“灵鸽”现象;用于下丹田,则可开发出胎息……。
用自发动引动胎息的方法如下:
1.要有“动引子”。如有已经出现过胎息的人,向未动者示范。丹田气机屐的腹部元气鼓满的起伏状况,使未动者在潜意识深处;种下胎息之相的种子。极敏感型的人,相见之后就会灵xìng萌动闻息而动。敏感型的则会在丹田之气充足时,在着意与不着意之间,自发顿入。凡能跳功舞,画功者,均能用自发动引动胎息。
2.在经络疏通,奇经八脉开启,丹田元气激活的前提下,只要经过适当的运动,周身温煦,毛窍开后,便可在舒体仰卧时,丹田之气顿然发动,修习者便可顿入胎息。
3.在无“动引子”的情况下,在仰卧时,可进入一种自发动的状态,加意让下丹田出现自发动,然后进入着意与不着意之间,不久就会引动胎息。
4.不敏感和迟钝型的人,可先习练导引、调息、奇经八脉类型的功法,提高自己的根器,待奇经八脉开通后,加意“下丹田可以自发动”,在劳累之后的忘我休息仰卧中,会突然顿入胎息。
自发动引动法,又叫“相启动”,是绝对密而不传的天机。它的价值就在于“瞬间等于一生”,有些人一生的修炼成就,还未必赶得上这瞬间的成就。以上传授和介绍了五大类进入胎息的功法,到底练哪一个呢?能自发动的,练顿法;暂不能自发动的,练渐法。动功部分练养生剑指桩,蛹动贯气法和通周辅助功、聚气法,重点是胸腹蛹动和通周辅助功塌腰;静功部分练开通八脉法、调息法(任选一个),如果觉得八脉法不好记,练大小周天亦可,时间安排,跟着研修班作息时间表走即可。
胎息修炼须知
一.胎息适应症
1.疑难顽症:
癌症、糖尿病、冠心病、类风温、心脏病等
2.运动系统:
风湿关节炎、骨膜炎、各类骨增生、肌肉萎缩、软组织损伤等。
3.消化系统:
慢xìng肝炎、早期肝硬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xìng胃炎、胃下垂、慢xìng肠炎、脱肛等。
4.呼吸系统:
咽喉炎、气管炎、肺结核、哮喘、胸膜炎等
5.泌尿系统:
肾结核、肾结石、肾积水、膀胱炎、尿道炎等
6.生殖系统:
睾丸炎、附睾炎、阳痿、**炎、**下垂、rǔ腺增生、Ru房肿瘤等。
7.循环系统:
心肌炎、血管瘤、脉管炎、静脉曲张等。
8.感觉系统:
近视眼、散光眼、麦粒肿、沙眼、中耳炎、耳鸣、皮炎、湿疹等。
9.神经系统:
神经xìng头痛、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的失明、四肢麻木、面部麻木等。
10.内分泌系统:
甲亢、脾肿大等。
以上仅为在临床已有成功案例的病种。从理论上来说,胎息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脉皆开,呼吸往来,百脉皆逆,气血通畅,应该是百病皆除。息息归脐,寿与天齐。
二.胎息修炼中的排病现象
胎息启动后,身体有病的人,将出现各类反应,有些反应比较强烈,是从未出现过的,有些则持续的时间较长。让人心里没底,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所以,修炼胎息者对这些现象要有所了解。
1.胎息产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有些练劲者不但没年青,反倒显得更加衰老,这是邪气与真气互争的结果。待真气慢慢滋长,足以祛邪,即会朝着还童的方向迈进。
2.出汗不止。胖人大汗淋漓,有人竟持续十个月之久;瘦人小汗清冷。此为汗排现象。无论大汗、小汗,均是内分泌旺盛所致,所有的汗均为血液中的毒、浊的排泻。
3.上肢内侧出现红sè血斑,此为心脏病的排泄。
4.脚的前部上端出现大小泡,此为肝脏病的排泄。
5.全部或局部出现丘疹,此为淋巴系统排病。
6.三yīn交部位出现小水泡,此为肾脏排病。
7.足部跌阳穴处出现中水泡,此为脾(胰)脏在排病。
8.皮毛、脐下及肛门出现恶臭之气,此为肺脏之疾在排泄。
9.头顶、颈部、卤门、百会、玉枕、印堂部位出现出汗、发冷或发热冒气,或在百会、涌泉部位出现带水气包状隆起,这些均为大脑疾病的排泻。
10.身上出现丘诊、脓泡、突疣、血泡,此为经络排泄。
11.脚跟出现痒、冷、发烧、发怵、发酸、发冷、发木等现象,此为骨骼骨髓以及太阳经、脚趾的疾病排泄。
12.腹泻出水及粘粘秽物,其臭难嗅,象涕、痰、脓一样,称为“五sè脓”。其排泻的规律是:第一次排泄约在进入内息状态的七天后,其泻如注,多为水,少脓,持续2至3天,泻后身轻神爽;第二次多在第一次泄后的第14天,均出粘稠浓痰之状,其味恶臭,持续1至3天;第三次多在第二次排泄后第14天左右,胆结石、黑粪、恶xìng肿瘤都渐渐从肛门排出,若无实物可泻,直肠尿道会发冷若冰或发热如灼。以上排泻是生元消浊现象,不要吃消炎药、止泻药,也不要忍便。
13.小便中出现血污,这是肾结石,尿结石、白带、赤带、黑带、肿瘤化为的血污从尿道排出。
14.尿样出现浊、黄、稠、浓、淡、血、黑物、白浊等,尿感:热、重、冷、刺、酸、甘、辣等,这些均为泌尿xìng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疾患通过小便排出。前列腺瘤,前列腺肥大等症,均可在尿排之后痊愈。
15.呕吐(包括干呕)、咳嗽(包括干呕),这是横膈肌以上的病理产物排泻。
16.**如连珠不断,恶臭难闻,此为消化系统污秽之气的排出。
17.内脏出现隐痛、刺痛、麻痒、火灼、腰荒、骨荒、头荒、肠荒等(荒是一种难受的昏沉感);这些都是有病的脏器出现的反应。
18.本来没病的部位也出现不适的感觉,如淋巴腺、rǔ腺、xìng腺、脑体等较大的组织系统出现难受、刺激、灼热、木冷、感觉气如泉涌等,这是元气找到了隐患,过一段时间自然消除,是生理功能恢复青chūn活力的变化反应。
三、伴随胎息的一些觉现象:
1.自然辟谷。
2.自发动功。
3.在肚脐的自动呼吸下,有人的手表(机械表)因磁场很强被磁化不走了。
4.有人手、脚出现较强的静电,在接触他人时有“打人”现象。
5.出现各种幻想、彩光、图像。
6.有人头上出现七彩花环和超视觉功能。
五、什么人不适合练胎息?
1、孕妇2、手术愈合不到半年者。
六、需注意的问题
开始练功时以避风为宜,待胎息启动出现内呼及后,风里、雨里、山巅、水里就都可以了。
--------------------------------------
话说胎息
胎息是道家的一种重要的炼养术。练功实践证明,胎息功对于培育元气,涵养jīng、气、神,治疗五劳七损都有显著效果,还可延年益寿,故而历代养生家极为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因儒、释、道、医等各家的理论基础不同,因而对胎息的认识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今试就胎息的几个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胎息的真义
胎息一词,现认为最早出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人在胞胎之中。”认为胎息是练功达到一定境界而出现的无需口鼻呼吸的一种状态。《大成捷要·胎息经注》中认为:“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把胎息看成是练功中神气相合于下丹田而达到的一种高深的气功态。更多的人则把胎息看成是一种呼吸方法,如《万密斋书十种·养生四要》所说:“呼吸绵绵,如儿在胎之时,故曰胎息。”强调练功者要最大限度地减慢呼吸频率,以达到“胎息微微,若有若无”的境界。也有人指出胎息即内丹,如《胎息铭》中说:“假名胎息,实曰内丹”,从而把胎息与内丹混为一谈,否认了胎息的dú lì存在xìng。
那么,究竟怎样来认识胎息呢?从人体的呼吸生理来看,人体呼吸过程可分为内呼吸与外呼吸两种。外呼吸是指人体本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它包括以下3种类型:①借助于人体呼吸系统,经口鼻、气管、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②人在胚胎之时,通过脐动脉、脐静脉和母体进行气体交换。③人体的皮肤、毛孔、喻穴等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内呼吸则是指人体的细胞呼吸,即人体细胞经过细胞膜从体内环境中摄取氧气,经过氧化还原代谢后又向体内环境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有关的研究表明,经过气功锻炼,可使人体体表的固有换气功能得到强化,并使内呼吸显著增强,从而使人体的口鼻呼吸大大减弱,出现绵绵若存的状态,甚至会出现完全停止。这个时候练功者可感觉到全身毛孔完全张开,身体内外融为一体,有飘飘yù仙之感,恰如苏东坡在《苏沈良方》中所谈到的“一息自住,不出不入”。由此可见,所谓胎息,只不过是人体在高度入静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然本能,是通过气功锻炼而使人体的内外呼吸和谐一致,充分发挥其功能的一种生理状态。它并不象一些文献所说的那么神秘,只要持之以恒,方法正确,任何人都可达到这种境界,从而有效地降低人体能耗,延年益寿,增sè美容,强身健体,并可促进人体潜能的开发。
胎息的层次
从上巳知,胎息是人体已退化的自然本能通过一定的锻炼途径重新激活起
来,这是一个比较长而艰巨的过程,因而胎息修炼表现出一定的层次xìng。根据练功的反应及要求不同,可以分为3个层次。当练功者按照正确要求,持之以恒地修炼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有一些非常奇妙的感觉出现,如痒、麻、凉、胀等。皮肤敏感度提高,呼吸频率降低,绵绵若存。随着气感的进一步增强,练功者会有内气氤氲,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感觉,此时皮肤、细胞的呼吸功能显著增强,意味着胎息真正开始,亦即胎息的第一层次。进入胎息状态后,练功者要排除一切杂念,在恬淡虚无中,人体的自然本能被激活,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已通过人体的皮肤、毛窍、俞穴、细胞膜等直接进行交换,从而产生了更高层次的活动,口鼻呼吸自然完全停止,进入胎息的第二层次,,当胎息持续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内气不出、外气不入的混沌状态。人体的一切高级神经的感知活动就会完全停止,进入神气合一的高级气功念之中,此时,人体的许多潜能被激发,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奇妙景象和特异功能。修炼者千万人可迷恋于这些景象,贪图特异功能的奇妙效应,而是要做到身心两忘、使这些奇景怪相复归于虚无之中,人体生命固有的无限生机得以充分展现,是谓胎息的第三层次。
胎息的练法
胎息的练法很多,一般分闭气、调息两人类。闭气法关键在于人通过有意识的抑制呼吸来达到多人少出,从而积极培育元气,以证胎息之果的目的。这一类方法最典型的是葛洪所述:“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yīn一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yù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而不动……,rì还一rì耳”这种方法若无明师指点,往往会造成强行憋气,为避免出现各种意外伤害,学者宜慎用。调息法则是通过数息、随息等方法逐渐使神气合一,达到口鼻呼吸停止的境界,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通过凋息安神而实现胎息之境地。具体方法可参照《勿药元诠》所述来修炼:“凋息之法,不拘时候,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屈,解在宽带(腰带不宽,则气不流通),务令调适,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不得有声),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咽下,叩齿数通,舌抵上腭,唇齿相著,两目垂帘,令胧胧然,渐次凋息。不喘不粗,或数息出,或数息入,从一至十,从十全百,摄心在数,勿令散乱。如心息相依,杂念不生,则止勿数,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yù起身,则徐徐舒放手足,勿得促起。”这样勤奋修习,到一定程度后,自可神人气中,气包神外,打成一片,结成-团,鼻息微微,苦有若无,八脉齐通,遍身舒适,如胎儿在母腹中之呼吸,搬来说,凋息法比闭气法要灵活方便得多,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因而比较适合于广大气功爱好者。
内功真经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内功之要第一必先知脉络,脉络不真,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任脉起于承浆,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前yīn高骨而止。督脉起于脊尾尽处,正直上行夹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此二脉前后行气滚滚者,久而用之气来之盛也。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井者,肩井穴也,在肩头分中;池者,曲池穴也,在肘头分中,左右各有一穴,此周身向外发劲之穴也。用功之时,不可过于猛烈,须以从容为之,循循者,以渐而入之意也。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本者自然之真气也,此总言内功之奥妙,千头万绪难以尽穷,而其要旨总不离乎自然之真气也,学人正要尝未有奥妙者。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后叹其奥妙无穷也。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
龟尾者尻骨尽头处也,用力向上翻起,则真气自然上升矣。丹田者,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用功之时,存想真气元神藏于此处,而神炼矣。此皆神化之机,可以意会想悟,不可形迹推求也。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穴,言真气既下,自然威光满面,诚中形外之验也。
既明脉络,须观格式。
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承上文言,既明脉络,以后必须知周身一定之格式也,格式不知,脉络之言亦空谈矣。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
正头以壮满面之神,顺肩以活两背之势,出胸以足周身之威,此上部之格式。然正头须提项来,顺肩须四面平正,不可略有歪斜,胸虽出而背圆有收敛之意,此式中之真窍也,不可不知之者也。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
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步虽有上下,而足必须极力坚固稳住,不可摇动;膝之为功,外曲内直,言其势虽曲而必用意伸之;前yīn向后极力缩起,自然深藏也;两肋骨缝俱要极力开张,以合出肋之势。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用功之时,气如抽丝,自鼻出入方不损伤脏气,此气之所以必用匀也,调之者出入之息也。劲必先松以用紧也,唯其松之极,故能紧之至也。故以松用紧,非以紧使松也。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宿。
承上文言气调而匀,发明用气法,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可闻,此调气之法也。提之者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升气后真气落下也;伏者真气深藏于内,意想真气渐收渐小,坠于丹田,如龙之蛰,如虎之卧,潜伏不动也。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沉至底。
承上文言下气之法也。谷道者,后yīn也,收之者,惧气之泄也;玉楼者,耳后高骨也;提之者,自然下气无阻碍也。不拘坐立用气,皆自喉而入方能得气之真路以入肺,入心,入肝,入肾也。气虽入丹田,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沉至底之势方妙。
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俞口气路。
此言真气升降之经路也,升时自两肋骨缝而升,故须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背脊俞口穴而入,透前心方得气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数之第七节便是。
既明气窍,再释劲诀。通、透、穿、贴、松、汗、合、坚,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递也;
承上文言,劲松而紧,言练气之法也。通透言自此至彼往来无碍,“柔软”之意为之。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
穿贴者,横竖连络之谓也,横络为贴,竖连为穿,属阳伸筋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谓也。
曰松,劲之涣也。曰汗,劲之萃也。
松者柔之甚,软之极,养jīng蓄锐之意也。汗者刚之甚,健之极,气血结收之谓也。松如绳之系,汗如冰之结,二者有交互相济之道,盖柔能济刚,刚能济柔也。
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能也。
合者,周身骨节合而为一也;坚者,横竖之谓也,此视穿贴二劲更进一层。
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
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此下步之真窍也。人皆炼步,而不知炼步之窍,在于按肩也。按肩者,收肩井穴之劲沉至足底涌泉穴也。人皆知坚膝而不知坚膝之窍,在乎逼胯者,将两臀极力贴住也。人皆知坚胯而不知坚胯之窍,在乎圆裆也,将裆极力向外挣横也。人皆知下腰矣,而不知下腰之窍在乎提胸也,将胸用力提起也。
提颏以正头,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颏骨用力向上提起,自然正项矣。两背骨极力贴住,意其劲自膊下而出至六腑穴向外转出,至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穴用极软之意松开,自然无阻碍也。
折天柱以下气,视合谷以立门。
天柱穴,在后高骨,上下气之时,极力贴之,自得其窍;合谷穴,俗名虎口穴,遇敌之时,将手擎起会与耳齐,专睛视之,此玄门之法也。
横劲竖劲,辨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
以一身而言,自井顶至于足底竖劲也,自背骨至于手头横劲也;以一背而言,自腋至于两肩云门穴竖劲也,自六腑转于斗骨横劲也;以一腿而言,自内胯至于足底竖劲也,自膝至臀横劲也。总而言之,横中有竖,竖中有横,遇敌之时,横以克竖,竖以克横也。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之首,收纳甚妙。
此总言内功一贯之道也,吸天地之jīng气纳入丹田,运丹田之真气自两腋升于顶。升气时自有真气自俞口降于丹田,此一气朝元也;运丹田真气自裆内下于丹田足底,下气时自即有真气起于足底,自外裆升于丹田,左右合计二气朝元也;运丹田真气自背底下于丹田左右合计此二气朝元也,总共五气朝元也;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并行不悖,周流不息,无住时也。久而用之,妙处甚多,此乃炼神之极则反本元之妙道也。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承上文言,朝元功夫,久而jīng之,真水自然而升,其火自然而降,上下神气炼得浑然如一,如天地交泰,有神化而测之景也。
静升光芒,动则飞腾。
承上文言,功夫在内之窍,此节言功夫形之验。真气足于内,气sè于外,虽隐而不动;满面神光,jīng华远shè,令人不能正视;此静之妙也。气腾于形,形随乎气,以意帅神,以神帅气,以气帅形,故任神气所之,而形莫能为之累,如龙之腾云,如鸟之飞空,忽然而来,倏然而去,此功之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