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人道主义
“27民工被令住在天桥下”的通版报道发表以后,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本市各新闻单位掀起了一股关注弱势群体的高cháo,方一杰也正好趁热打铁,她一边继续关注这27名农民工的生活状态,一边展开了他的“媒体联合行动”计划。
方一杰给鞠彦和董沛去了电话,向他们详细介绍了事件的状况,建议他们也参与到事件报道中来,另外还建议他们通知更多的媒体记者联动采访,这样便可在本市内掀起关注弱势群体的大讨论。
不久,鞠彦和董沛先后给他回了电话,经过与编辑的沟通,他们也将关注民工事件的发展。不仅如此,鞠彦还通知了她在本市电视台“社会热点”栏目的同行姐妹,董沛也通知了另两家报社的哥们。大家将共同关注此次事件。
与此同时,方一杰尚不知道的是:国内重要的舆论阵地新华网、中华网等媒体也纷纷转载了这篇报道,不少社会问题研究专家和新闻学界的知名学者高度赞扬了这篇报道,并纷纷以此为案例深入探讨媒体的监督职能。
在方一杰通版稿件刊发的当rì,本市新闻媒体的一队jīng英记者浩浩荡荡赶赴三环路六里桥,开始了这次“媒体联合行动”。
根据报社总编辑和部门陈主任的指示,方一杰得知报社还将深入关注此事,由此也预留一个版的位置给方一杰。报社示意方一杰尽可能地深入了解此事,尽量写出全面的后续报道。
这天,方一杰与媒体同行们一起赶赴六里桥,他在天桥下与工人们进行了更深入的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及心理状态,观察他们做工、饮食、睡眠等等细节。
当天,这些民工的生存状态被方一杰、董沛等报社记者记录在了文字稿件中,他们的声音被鞠彦记录在了电台录音中,他们的生活场景被电视台记者搬进了视频画面。
在后续报道中,方一杰再次以人道主义的笔调详细讲述了他们的生存状况:
“他们的薪水——工资被拖欠,包工头玩失踪;
他们的饮食——不论长幼,定量俩馒头;
他们的心愿——拿到钱后,大学生要去买件便宜的新衣服回家过年;
他们的感受——为了生活,什么罪都认了,只要能拿到工钱。”
当然,方一杰也不忘采访相关的职能部门,对这类弱势群体而言,相关职能部门的冷漠态度是最让人心寒的事情,互相推诿,办事效率低下。农民工被拖欠薪水,这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此时,强大的媒体监督力量就会发挥作用。
第一次采访时,方一杰联系到了雇用这27位民工的包工头姚某,姚某当时安之若素地对方一杰说:“工人们住天桥地下很正常啊,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能给他们什么条件?”
“这么冷的天,要是让你在外面露宿,让你吹风淋雨,你会去吗?”方一杰反问道,语气已经变得愤怒。
“莫名其妙!”包工头马上挂掉了电话。由此,方一杰也知道了事情在他这里根本就不会得到解决。
……
第二天采访民工后,方一杰第一个电话又打给了包工头姚某。
“喂…!”电话刚一接通就被挂断了。
……
于是,方一杰将电话打到了市政管理委员会(市管委),工作人员查询后告诉他:
“这个工程是市交通委员会具体负责的,不归我们管,你找他们吧!”
……
于是,方一杰又将电话打到了市交通委员会,值班人员告诉他:
“这个工程是路政局负责的,我们这里不管,你找他们吧!”
……
于是,方一杰又将电话打到了路政局。这一次,电话那头的人终于对这个建设工程有了了解。路政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方一杰,三环路过街天桥的维修工程确实是由路政局负责,但是具体的施工任务却已经以合同的形式转给了市公联公司。
“路政局对市公联公司有监管责任,但现场竟然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也不知道,你还是问他们吧!”
……
于是,方一杰又将电话打到了市公联公司,值班人员说:
“天桥维修项目好像是我们负责,但是现在还搞不清楚是哪个部门负责,哎呀,快下班了,你明天再打电话来问吧。再见!”
“喂!喂!……”方一杰无奈挂了电话。
……
就这样,方一杰打了无数个电话查询114,转接了无数个电话,最终被拖到了这些单位的下班时间,负责人还是无影无踪。
尽管如此,他还是不会放弃。
时间不早了,天sè渐渐暗了下来,夜晚已经来临,方一杰开始写稿了,他需要快速完成稿件。其后的解决还要留待第二天、第三天……
当天晚上,方一杰忘记了晚餐,他将采访到的这些情况全都写入了稿件中,再配上刚子拍摄的图片,与编辑沟通、改稿……又到了12点。
次rì,《娱乐报》又发了一个整版报道,洋洋洒洒。
后续报道刊发的当天上午9点,方一杰来到报社。刚走进办公室,正在值班的青子姐就把他叫住了。
“方一杰,徐总叫你去下他的办公室。”
“徐总?叫我?”
“对呀!快去吧,他刚打电话来,通知你过去一下,有事跟你说。”青子姐眉飞sè舞地告诉他,他的稿子又登了一个整版,她来报社两年了,第一次看到报社用这么多的篇幅报道一起新闻事件。
徐总就是《娱乐报》的总编辑徐天明,在这份报纸创刊阶段,社长刘启海“三顾茅庐”,远赴广州邀徐天明北上,不久之后徐天明辞掉南方副总编的职务,来到这个城市协助刘启海创办《娱乐报》。这已经是6年前的事情了,方一杰也是后来才知道徐天明在报界的赫赫名声,现在《娱乐报》早已度过了创业期,目前是市内销量数一数二的都市报,这其中的主要成绩要归功于总编辑徐天明和他所带领的这支采编队伍。
徐总的办公室在17层,方一杰走上一层楼梯到了总编辑办公室。
门是开着的,方一杰走到门边,看见徐总编正坐在办公椅上看着当天的报纸,背后是一排高到天花板的书柜,一个看上去十仈jiǔ岁的高个子女孩正在书柜旁翻看着一本厚厚的书籍。
方一杰在门边喊了一声,“徐总……”
徐天明抬眼就看见了他,于是马上放下报纸,说道:
“是方一杰吧,进来,进来。”
“嗳。”方一杰走了进来。
这时,徐总也从办公椅旁起身迎了过去,他的身材高大,威严但又不失亲切地对方一杰说道:
“第一次见面,我们握个手。”于是把手伸向方一杰。
徐总的声音很爽脆,但口音依然有很浓的南方味道。
这时,书柜旁翻书的女孩也转过身,微笑着,又有些好奇地看着方一杰,模样清秀、眉黛如画,看个头差不多有一米七0,辫子扎在脑后,头上绾着一个白sè的发卡,额头露了出来,左眉上方有一颗小黑痣。
说实话,能受到总编辑的“接见”,方一杰显然有些受宠若惊。这时,他微微有些局促,接着想到总编叫他来肯定有事,于是在和徐总握手后,他问道:
“徐总,您找我有事?”
“嗯,是。”徐总一边答应着,一边看了看身边的女孩,说:
“雅琴,你先到旁边跟办公室的小娟玩会去,我跟我们的金牌记者聊点事,一会过去找你。”徐总笑着说。
于是这个叫雅琴的女孩答应了一声,拿着书走了出去。徐总对方一杰说了一声“我女儿”,之后就叫他坐下说话。
方一杰坐在了靠门边的待客沙发上,继续听徐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