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他们之引子
放开他们之引子1
因为明天闺女就要高考了,为了不影响闺女晚上在家复习功课,所以我和媳妇就出去散步了。冀东2012年6月的天气已经开始炎热了,好在傍晚时分太阳已经落山,正是华灯初放的时候,傍晚的凉风吹散了白天的暑热,人们两两从各自家中走出来,到小区外面散步。
我所在的城市是河北省迁安市,河北省省辖县级市,人口70万,经济总量河北首强县市。近十年内随着迁安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2012年被评为环境宜居城市,全国仅有6家,北方仅此一家。作为一个四十多岁的迁安人,我切身的感受到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我家乡迁安市从一个落后的山区小县,跨越式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唐山市内副中心城市。迁安城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迁安城逐渐的美起来、亮起来了,广场越来越大,人们休闲娱乐的去处也越来越多了。
2008年建成的三里河带状公园,就位于我们小区的西侧。改造后的三里河公园,从三里营村西南引滦河水进入滦河大坝,流经迁安城城区北侧,在我们小区西侧入城区,成为市内河流。三里河改造后,河岸两侧栽树种花,两条石板路像两条玉带随河流走势,铺设在河的两侧。在城区北二环路与三里河交汇处的北侧建设了一个有两亩地的小广场。小广场东侧是白杨树行,四五行杨树东侧是三里河北侧的带状石板路,石板路的东侧还是成片的杨树林。南侧是北二环的环城路,在环城路和小广场之间是城市的人行道。人行道和北二环路之间有绿化带,栽植着高大柳树,柳树下面是灌木和花草。小广场的西侧就是三里河,北侧是绿地草坪和人工堆砌的土山,土山上栽植着茂密的树木,有上山的甬道,通到山顶。在土山和草地中间是三里河北侧的河岸石板路。
在小广场中段偏北的地方地方,将设有一座高越三米,中间凹下来的,长约9米的,宽约2米的影壁墙,墙上有迁安的风土人情、人文典故的浮雕若干,其中有李世民征东路过迁安的浮雕,也有关于李世民铁戟戳泉和铜邦铁底饮马河的传说石刻记录。在影壁墙的西南三米的广场地面上两匹铜马一匹低头吃草,另一匹仰头长嘶。这两匹铜马身披銮铃,背上带着马鞍,仿佛是刚从战场上下来,在三里河畔悠闲的享受着难得的清闲。
以往我和媳妇很少出来闲逛,今天因为给闺女创造一个高考复习安静夜晚,我俩随着散步的人群来到了铜马广场前。让我们俩感动兴奋的是,在两亩地的三里河小广场上,聚集着大约有400多人的市民,他们正在随着优美的舞曲,跳着广场舞。
放开他们之引子2
初夏的夜晚,淡淡的晚风吹走了午后的酷热,在河边遛弯的人三三两两,自由的享受着人生的一份悠闲。有的人遛狗,有的人边走边放着网络流行歌曲。新寨村南路西河边步行街路灯下,几个20来岁的年轻人随着震撼的音乐,激情劲舞着。花香伴着草香,随着河边的水汽,让人心情愉悦。就近走了一小圈,返回小区西侧的铜马广场。就见广场上汇聚了有五六百人的样子,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大家一起随着音乐的节奏跳广场舞。我和妻子站在旁边,欣赏着别人优雅的舞姿,心中升起了羡慕之情。
即在河边站,定有望水心,铜马广场三里河题记墙北侧,妻子按耐不住心动,走进学舞的行列。我看着妻子生涩的脚步,渐渐熟练,也跟随着音乐的节拍,扭动起身形,跳着和别人不一致的舞步。妻子说:“来,我教你。”妻子一招一式的教我,我一式一招的学习,比起妻子动手动脚的能力,我是望尘莫及。
舞曲声停止后,换上了大秧歌的喇叭调。大秧歌,在我们老小区的时候,楼下曾经扭过。大妻舅家的老表妹鸭子那时候在哄我闺女,曾经教过我扭秧歌。大妻舅喜欢扭秧歌,每年春节都组织秧歌队,大妻舅的四个闺女都会扭秧歌。听到秧歌调,我看了眼妻子说:“我扭秧歌去了。”妻子说:“去吧。”
扭秧歌的人排成两排,领头的几人手里耍着扇子,后面的大叔、大妈、丑媳、靓妇大多徒手扭着,五六岁的小孩,也夹杂在人群里,随着秧歌调翩跹起舞。看看两边观望的人群,我毅然插进秧歌队的行列,随着队伍扭起来多年不扭的大秧歌。扭上三两圈后,感觉额头开始有汗水渗出,虽然穿着背心裤衩,并不感觉凉。
六曲秧歌调后,重新换上广场舞的舞曲,扭秧歌的人有的下场了,但大多数又跳起了广场舞。我站在一旁看大家跳广场舞,这时候广场舞的组织者三中贾老师走过来和我身边的一个大哥闲聊。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去年在这里学习跳舞的人也就是二十多人,今年开始时候,人也不多。小区南侧河边广场的人也曾经到这里跳舞,老贾等几人跳得没有人家好,只有站在一边看着的份。老贾等人认识到,不学习就没有市场,所以就从电脑上下载舞曲,学习广场舞。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几个基础舞者大有进步,小区南侧的那几人不来了,这里的人气一下子就飙升了。铜马广场老百姓自发的健身活动引起了市总工会和广电局领导的重视,总工会给予了资金支持,广电局派来专门人员录制了专题节目。铜马广场一下子火了起来,人数最多的时候达五六百人。
每次晚上活动的时间不超过十点,以免影响路南小区群众的生活,高考两日晚上,由于高考禁令,老贾把车开到了三里河源头两晚上,铜马广场肃静了两日,第三天大家又准时聚集在广场跳舞扭秧歌,我和妻子对此也着迷了,每天晚上去铜马广场健身。上周二到单位南侧的商店买了两把扭秧歌的扇子,这几天我和妻子每天晚上坚持到铜马广场健身呢。
从家里走出来吧朋友,原来离开网络生活同样精彩,放下你的羞涩,随着优雅的舞者动起来吧,优雅身姿,激情广场舞,有你的参与更精彩。
放开他们之引子3
闺女高考结束后,为了让闺女在家玩一个开心的假期,我和媳妇每天晚上都到铜马广场锻炼两个多小时。放音响的老贾每天七点前准时到铜马广场,铜马广场的广场舞每天七点准时开始。如果老贾有事情,他或是其他的人也把音响车推过来,从没有耽搁过一天。
七点到八点二十,跳第一段广场舞;八点二十到九点半扭秧歌;九点二十到十点,跳第二场广场舞。每天的程序是这样,总有人掐着点来跳广场舞,也有人掐着点来扭秧歌,还有的人跳完广场舞,又扭秧歌,然后还跳广场舞。夏天人最多的时候每天总能够五六百人,这些人里面有退休的干部、工人、也有当地的农民,住在附近小区的城里人,也有周边十里八里的农民。有男人、有女人,有大人、有孩子。大家忙碌了一天后,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小小的铜马广场,跳上几段劲舞,然后再扭上几曲大秧歌,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心情。大家之所以爱到铜马广场来锻炼,主要是因为这里是群众的大舞台,只要你来,没人说你跳的不好,只要你学,总有爱心先学会的耐心的教你。
我开始只是每天坚持扭秧歌,跳广场舞是次要的,只是为了等时间,简单的如三步踩、十六步、兔子舞等简单易学的跟着跳上几曲,对于如八步莲和慢三步我很少坚持学跳。每天跳到八步莲和慢三步的时候,我总是下来休息会,看别人跳舞,等待扭一个小时的大秧歌。
铜马广场东西两侧,有块花岗岩的正方体石头,供人坐,每天总被看热闹的人坐的满满的。休息的时候,我总找一块方石头,把扭秧歌的大扇子铺到石头上,脱了鞋坐到石头上,看众人跳舞。
我发现跳舞的人女人多,男人少;大人多,孩子少;四十岁朝上的人多,四十岁朝下的人少。还有个特点,跳广场舞的每一个女人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让人赏心悦目。特别是在石壁前面,靠近音响的第一排的那几个四十左右岁的女人,更是全场的亮点。他们广场舞跳得标准,衣着又整洁,跳起广场舞来,总是显得特别有活力,这里面以我的老乡郑韵最好。她个子大概有1.62米,瓜子脸,梳短发,爱穿红上衣,蓝裤子,黑色高跟鞋。跳起广场舞了,小辫子一颤一颤的,很有特点,容易让人记住。每天她总是准时到达,位置总是在第一排中间的位置。
郑韵跳舞属于标准的,跳广场舞的人中也不乏能者,她们不按照规矩跳,当跳到二十步等几首节奏感强并且快的曲子时,在广场东南角有三四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偶尔也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大男孩,跟着她们三个跳搓步。我因为好奇,曾经仔细的看他们跳搓步。这是项快节奏,强体力的耗氧运动,没有一定的体力和腿脚上的功夫是根本跳不起来的。即使能搓起了,也未必能跳上一个完整的曲子。其中有一个身材在1.68米左右的三十多岁的,穿着比较随意的媳妇,跳的最好,大家管他们四个人叫南天四剑客。我曾经跟跳的最好那个媳妇探讨如何跳搓步的问题。她说:“我们搓步的节奏是在你们走一步的基础上,走两步。也就是,一个鼓点踩出两步来,节奏比你们快。另一点是,腿部要有力量,先要练习弹腿跳。没有俩个月的艰苦练习是搓不起来的。我问她叫啥,她说:“我姓刘。”我说:“那可以叫你小刘了。”小刘说:“我可以叫你大哥了。”我说:“当然可以。”小刘问:“大哥你姓啥。”我说:“我姓杨。”小刘若有所思的问:“你在哪里上班呢。”我说:“我在环保部门工作。”她又问:“你认识刘某吗。”我说:“那个我同事,怎么能不认识呢。”我问:“你既然是大庄的,一定认识刘春玉了。”小刘说:“春玉是我叔。”我说:“我跟春玉挺熟的。”这时候秧歌曲起,我拿着扇子下场去了。
放开他们之引子4
会扭秧歌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听到秧歌调就浑身发痒,脚步就情不自禁的走起秧歌步来。当我踩着鼓点走进场中央的时候,前面已经有几个人舞起了扇子,我便跟在一个叫老李的六十多岁老人的身后,跟着扭起来。另一排,打头的是一个四十六七的高个汉子,扭起秧歌有些夸张卖力,据了解他是官里口村的村民,我姑且叫他帅哥,帅哥身后是广场舞的组织者老贾。老贾的身后是一个跳广场舞蹦的很欢的胖丫,大家也都这么叫她。据说她从跳广场舞、扭秧歌以来,瘦了有十多斤了。我身后是一名四十左右岁的女老师,我们前面的几个人都有扇子可耍,而这名三高中的女老师,则是徒手扭。其他身后的有个别有扇子可耍的,也有好多徒手的跟着扭的老头、老太太。有的甚至连秧歌步都不会走,只是跟着鼓点的节奏,随着人群走。
两队人,围着小广场扭上两圈后,人越来越多,估计已经超过了二百人。老贾说:“人多了,变成四队吧。”接一个上一个,扭秧歌的队伍变成了四队,这样我就到了第一排。从随队走,变成领队了。两队人在纪念墙前边交叉变队后,四队人第一排耍着各色的大扇子,动作整齐划一,特别好看。站在广场边上的围观者,有的用手机,有的用小摄像机,拍摄这精美的场面。四队人在广场南侧,靠近人行便道的地方,分成左右两队,各自向东西两侧回转向北,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走,到广场东西两侧后折而向北,到广场纪念墙前边转向广场中心线,两队在中心线交叉相汇后,再次变成四队,转向南,这样就完成了绕场一周,开始下一个周期。
在广场的东部扭秧歌队伍的中间空场处,大约有三四十平方米的地方上,有几个扭秧歌去丑角的人,总是游离于扭秧歌队伍之外,他们有的扮成老太太,叼着个大烟袋,有的扮成阔大爷。还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矮个子男人,借来半身不遂者老蔡的拐杖,与身边的少妇嬉笑,挤眉弄眼的逗着。
在广场放音响车的前边左侧的石头台阶上,坐着个衣衫褴褛的傻子,他目光有些呆滞,不停的用烟袋抽着旱烟。搞的扭秧歌场地东侧区域内弥漫着浓重的旱烟味道。
耍起粉色的扇子,扭起秧歌步,尽情发泄一天压抑的心情,仿佛天地间自己是一个唯一的舞者。两圈大秧歌后,卖力气扭的,身上都见了汗,特别是前面几个耍扇子的。扭秧歌的脚步,慢扭的时候,脚上是十字步;当快走的时候,脚步是倒八字步。我在前面扭,身后有一位十七八的孩子说:“这扭秧歌有啥好处呢。”旁边的老李说:“自从开始扭秧歌,我的腰不痛了。”后边一个大妈说:“我的手脚也利索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说:“还治好了我的肩周炎、老寒腿。”那个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嬉笑着说:“看老蔡都丢到了多年的拐杖,也扭起来了。”我说:“锻炼身体不说,大家这么哈哈一笑,保准能长寿。”老贾说:“这就是我们最初几个组织者的愿望,丰富大家业余生活,比在家啊上网玩电脑有意义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