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登山的难处
“轰隆~~~轰隆~~~”一阵低沉如闷雷似的响声在TNF高山帐篷外响起。
“草!又雪崩了!”云枫蜷缩在帐篷内的睡袋内有气无力地嘟囔了一声,“应该不会过会再来一个把咱们这帐篷给埋了吧...”
雪崩的声音由大变小,很快就被帐篷外暴风雪的响声掩盖,只余下风雪吹打下帐篷哗哗哗的响声。
“雪崩是道拉吉里的特产,有事没事就会来那么几回,都是要收费的。咱不贪小便宜想着拿回去当手信,它就不会免费自动送上门,没事!”
这个扎营地是整个登山队一同费了不少心思选择的,是山脊附近一处少有的缓坡,背面还有一大块岩壁作遮挡,遭遇雪崩的可能xìng相当小,帐篷内这两人听着此起彼伏的雪崩声响倒也不算太担心。
周勇翔整个身子都埋在木乃伊式的睡袋里,只露出眼睛和鼻子,艰难地扭动了几下身子,将整个睡袋的位置往帐篷门口挪了一下,连人带睡袋把帐篷的门缝下沿重新压实。
就在刚刚稍微移开了一丁点没压紧门缝的那一阵子,一阵寒风就夹杂着雪花从门缝灌了进来,帐篷内飘雪纷飞。挂在帐篷正中顶上的营灯在风中一阵摇晃,飘雪在摇曳的灯光中如朵朵jīng灵般舞动着。
若是在平原地区的露营,帐篷内的这般景象,绝对是令人振奋的奇景,只可惜这顶高山帐篷扎下的位置,是在海拔将近6700米的C2营地。
道拉吉里,主峰海拔8163米,从数据上看,比8844米海拔的珠穆朗玛峰低了不少。但是登山界的行内人都清楚,一座山峰的攀登难度,并不是单纯由高度决定的。
道拉吉里峰,是一座技术型的山峰,也就是说,攀登这座山峰,绝对需要很强的技术。
珠峰的登山路线并不是太陡峭,路况也相对较好,部分难以通过的路段也因为大规模的架设路梯,修建路绳而大大降低了难度,登顶成功率很高。
只要你交了足够的金钱,登山向导们就能在这座技术要求不算太高的山峰上提供一站式的保姆服务,沿路修建保护点,将氧气一堆又一堆地往沿路上搬运。海拔6000-7000米5000元人民币一瓶,超过8000米就卖1万。走不动时掏腰包买瓶氧气吸一下,马上又生猛了。
就这样,一波又一波的登山爱好者在保姆们无微不至的关照下,登上了世界之巅。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这个世界最高峰的登顶累计超过了5000人次。
然而对技术型的山峰来说,商业化登山无法开展。
有登山家对比过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与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K2)的攀登难度,并作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攀登珠峰的传统路线,就像沿着摩天大楼室内的楼梯走上楼顶,还是带向导的;而攀登乔戈里峰,就是沿着这个摩天大楼外墙的玻璃幕墙往上爬,还很有可能是在台风的天气里!
难度的差异,一言可见。
道拉吉里的攀登难度当然还比不上乔戈里峰这个世界上攀登难度最大的山峰,但对于一支高寒地带经验与登山经费都有些不足的民间登山队来说,已经是一个无比艰辛的挑战。
“这座魔鬼峰真是见鬼了。前年咱俩在登卓奥友的时候,6000米的营地才刚刚见到冰川,这个鬼地方,从4000米开始的地方就到处都是冰川冰裂缝,还老雪崩,刚才老子差点就壮烈了......”说起刚才的险状,云枫显然还心有余悸。
今天一早从C1营地开始,忙活了一整天,还摊上老吴这个拖油瓶,云枫在疲劳与高原反应的共同作用下早已筋疲力尽,但是躺在睡袋里却头痛yù裂,无法入睡。
这也正常,攀登8000米雪山的登山者,其实也少有能在C2营地以上睡得安稳的。能在这些地方睡得香的,要么是个百中无一的大牛,要么就是,睡着了再也醒不来的长眠者。
吃过夏尔巴登山协作送过来的晚餐后就钻入睡袋的云枫,此时正有气无力地和周勇翔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
“卓奥友虽然高度比这山高个几十米,但那就一个入门级八千米雪山。你以为魔鬼峰这个称号是浪得虚名的啊?这种技术型的山峰不是谁都能来尝试的,首先得先掂量一下自个儿的斤两!”
周勇翔年长云枫几年,曾经是燕京大学鸿山社这个国内著名登山组织的成员,登山经验比云枫丰富一些,在这些年两人搭档登山的时候都是充当着兄长的角sè。
“2003年珠峰首攀50周年纪念的那会儿,BC里聚集了几十支登山队,都是嚷着要到山顶庆祝登顶50周年,热闹得不得了。今年这个魔鬼峰也是首攀50年,你看BC,除了咱们,就来了一支当年首攀瑞士队的后代,照我看还是来打酱油的居多,这山难啊!”
周勇翔的头摇了摇,看不出是因为这话摇头,还是因为冷在发抖。
这个海拔上,身体暴露在刚才那种暴风雪中,人体很快就会因为失温而冻伤。所幸的是,刚才两人被风雪侵袭的时间还不算太长。不然,后头也不用继续爬了,直接下山找医院吧。
云枫也在打着冷战,刚刚在暴风雪中身体所损失的温度,不是这么容易补充回来的。
“丫的,冷得想自..焚啊!”
……
攀登雪山,都需要在雪线以下建立一个大本营,行话叫BC(BaseCamp),登山者所有的装备首先集中在这里。包括小型发电机、手台总台、电脑通讯设备、锅碗瓢盆与食物等一大堆物资。
这些东西搬运上山的途径很多,一般是在山脚通过雇佣当地的马匹、骡子或者是牦牛等慢慢地驮运上来,但是对大财主来说,最快捷的途径当然就是租用直升机直接飞上来。
自己背着物资慢慢蚂蚁搬家上山的作法在近二三十年已经没什么市场了。连雇匹马的钱都没有还登什么山啊?登山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烧钱的游戏。一支登山队要想办个8000米以上山峰的登山许可,没有几十万都下不来!
BC,也是整支登山队伍的指挥中心。这里需要通过收集与分析天气状况与预报并将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山上的队伍,没有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高手坐镇是不可想象的。
所有的信息都是死的,它不会告诉你这个时候适不适合登顶,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而山上的人,因为无法全面看到这些信息,也根本无从判断。整支队伍的生死,很大程度上就掌握在BC手中。
从BC出发到登顶,中间还需要再建立几个中间营地。这些营地一般按次序称为C1、C2、C3(Camp1、Camp2...)等。像K2那种漫长的登山路线,可能最多能设置到C5到C6,道拉吉里这里,技术好点爬得快的,C3后就直接冲顶了。
越往上的营地物资越少,到了冲顶前最后一个突击营地,一般除了帐篷,也就是少量的建营工具、氧气、睡袋和食物。
物资搬运是登山中最累人的活,商业登山和一些财大气粗的登山队,都会将这些工作交给夏尔巴人。
“对了勇哥,你说秋哥这人,心肠是挺好,可他怎么就不会拒绝人?拉个赞助吧,连人也顺带拉来了。我看那个老蜈蚣,说自己上过7500,也不知道靠不靠谱。看上去啥经验都没有,今天差点就被他害死!”
陈秋在国内自己开办了一家登山向导公司,专门为一些7000米左右海拔的山峰作登山向导,为人仗义豪爽,在民间登山界有很高的威望,但组织8000米以上的山峰的攀登,这也还是头一回。没办法,国内的8000米山峰,全被国家登山协会垄断了!
这次为了筹建这支登山队伍,陈秋费的心思还真不少。在缺乏登山群众土壤的国内,要凑齐几名具备8000米海拔经验的民间登山高手,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威望,还能勉强把队伍凑出来;但是要登山,还得要有钱啊!
登山的有钱人不算少,有过8000米经验的也很多,但那些大多都是喝着商业登山nǎi水长大的主,技术水平放这技术型山峰根本不够看。
而陈秋组的这支队伍,攀登水平在国内的民间登山界可以算是比较高的了。当然和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藏族登山队相比,那还差了老远。没办法,人家那是职业的,有强大的国家机构作后盾。在1960年国家自然大灾害且外汇超级紧张的时候,还能掏出几万美元到国外购买先进的登山装备,实力根本不在一层次上。
这支队伍里面的成员,虽说都不算太穷,但一下子要掏出这么多钱来,也不是人人都能轻易做到的。
在国内登山,如果是攀登珠峰,经费还是容易解决的。
只要拿着珠峰的登山计划,往当地效益好的企业,走一下后门,联系上领导,就可以开始舌灿莲花了。
“领导啊,您看我拿着咱企业的大旗,站在珠峰顶上那么一招展,拍张相片,下来放大了放您这办公室里头,就说是您企业的员工勇于开拓,积极挑战,把代表着企业jīng神的大旗历尽千辛万苦扛上了世界之巅,充分体现出您企业勇于挑战巅峰的企业文化。
谁进来都得被这照片吸引,您说这能多给贵公司长面子啊!”
“但谁能知道那个就是我们公司的员工啊?”
“没事,八千多米那上头,都穿着连体羽绒服,带着氧气面罩呐,谁都不会露脸。您说是就是,关键的是您企业那大旗!”
“那~~~,听起来好像不错!得花个多少钱啊?”
“不贵,三四十万就够了,还不够您打个小广告的零头呢!多了?真心不多啊,您看这宣传效应得有多好啊!要不,咱再打个小折?”
一般来说,这么忽悠一下,即使是碰上喜欢讨价还价的葛朗台,二三十万的赞助还是挺容易到手的。
可要说是道拉吉里,不好意思,这是什么山啊?
什么?世界第七?不好意思,咱不感兴趣,能上那世界最高的珠穆神马神马峰不?那多有宣传意义啊!
现实就那么残酷,世人哪能分得清什么叫技术型8000米山峰?挂着世界第一的名头,大家都有兴趣,第七?你自个儿回家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