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窝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永乐架空传 > 第十一章 誓师

第十一章 誓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四月己卯,遣使购遗书。以备编撰《永乐大典》。行行《安南战争债卷》及《安南战争股票》。
债卷的年利息为1,待安南战争胜利后连本带利偿付,分为一贯、五贯、十贯、五十贯、一百贯五种面值。而股票则只有五百贯这一种面值。待战争胜利后,则将股票持人有册封为有邑恩骑尉。由于朝廷并不限制百姓们购买战争股票的数量,因此如果某人购买了五股股票,那么安南战争胜利后就可以成为有邑云骑尉;如果购买十股,则可以成为有邑骑尉……反正买得越多,将来爵位也就越高。

朱棣穿越的四年多来,民间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展。如今已经有少数地主老财开始投资手工业了。不过,更多的地主老财却仍旧习惯于将银子或大明宝钞埋藏在地窖里。那些守旧的地主之所以不用流动资金用来投资,是因为害怕风险。然而朱棣当政以来政府信用还是很不错的,因此债卷对他们也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尽管这种债卷的年息只有一成,但与放高利贷相比却更有保障。至于说安南战争是否能够获得胜利,却是没有哪个大明人会对此怀的。就好象后世的美国人顶多只会抱怨打某场仗可能会得不偿失,却不会怀打不赢一样。既然这次战争必定胜利,守旧的地主老财们自然也就从地窖中取中现金踊跃购买债卷了。

然而股票的行情况却并不理想。其实算起来,以购买战争股票的方式获得有邑爵位比通过组织移民的方式获得有邑爵位的成本要低得多。朱猜测,股票的行情况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领民为安南当地人,因此富人们担心统治不稳定,而且也担心事有反复。这种担心也未必就是杞人忧天。历史上安南稳定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爆多次起义,最后明朝势力甚至被赶出安南。朱虽然觉得采取封建采邑制不至于过分刺激安南人,但这种事谁又能说得准?

眼见购买股票的人寥寥无几,朱棣急了,只好通过强行摊派地手段命令富户们购买股票。

新中国行第一批股票时同样无人问津,也同样是通过强行摊派的行政手段将之消化的。然而事后,第一批购买股票的人却或多或少了财。朱深信这次战争能够获得丰厚的红利至于说之后安南是否会爆起义,朱棣却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之所以强迫百姓们一同分享战争红利,朱棣其实是出于深层次的考虑。

十五世纪,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积极扩张政策,那实在是太可惜了。然而普通百姓却罕有喜欢战争地,如果老是打仗,百姓们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厌战情绪。尽管封建社会的百姓们不会为了抗议战争而上街游行,但百姓们如果厌恶战争却显然不利于扩张。所以,朱便想出了让百姓分享战争红利地办法。只要战争能够给普通百姓也带来足够的好处,那么大明即便不变成一个好战的国家,至少百姓们也不会反对战争。

在下诏强行摊派后,富户们终于按各自地财力大小“积极认购”了所有的股票。

七月一日,朱棣奉享太庙。

三天后,朱登殿点将,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为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将军,丰城侯李彬为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分别统“两畿、荆、湖、闽、浙、广西兵出广西凭祥”,统“巴蜀、建昌、云贵兵出云南蒙自”,进讨安南。兵部尚书刘俊参赞军务,大理寺卿转饷。都指挥同知程宽、指挥佥事朱贵为神机将军,都指挥同知毛八丹、朱广、指挥佥事王恕为游击将军,指挥同知鲁麟、都指挥佥事王玉、指挥使高鹏为横海将军,都督佥事吕毅、都指挥使朱英、都指挥使朱英、都指挥同知江浩、都指挥佥事方政为鹰杨将军,都指挥佥事朱英、都指挥同知金铭、都指挥佥事吴旺、都指挥同知刘塔出为骠骑将军。

此次出征安南总兵力多达八十万。但其中军户官兵却仅仅只有八万。

正规军地数量之所以这么少。是因为朱棣实行了精兵政策。正常情况下需要服兵役地只是小旗以上地军户。所以。尽管永乐年间军户地数量大幅增加。其总数竟然由洪武年间地两百万增长到了三百万。但能够实施机动作战地兵力却只有区区三十多万。所以。在抽调了荆、湖、闽、浙、广西、巴蜀、建昌、云贵等地地大多数兵力之后。总共也只凑了八万余人。

抽调了这些地方地军户精锐后。却也不必担心当地生突然事件时无足够地兵力应变。因为。各地地精锐出境服兵役后。各卫所还剩下将近九成地兵力。同时。那些千户、百户、总旗和小旗离开驻地之后。也不必担心各卫所留守地军户们没有组织。因为。除了正千户、正百户之外。卫所中还有副千户、副百户等副职军官。甚至连基层军官中。朱也改革设置了副总旗、副小旗等职务。副百户、副总旗和副小旗这类副职一率称之为留守军官。所享受地待遇与正职差别极大。只能拥有少许地职务津贴事实上。一名副百户地职务津贴仅仅只比一名小旗地职务收入略高。而一名副小旗地职务津贴每个月只不过六百文而已。

当然。留守军官地职务津贴也并非永远不变地。当正职因为意外原因而不能履行职责时。比如说军队出境作战时。留守军官便可以领取战时津贴。其收入便会明显增加。如果正职病亡或阵亡时。副职更是可以顺理成章地转为正职。然后享受正职地所有待遇。

除了八万军户官兵外。另一支属于正规编制地则是三万五千京军。

京军和地方上地军户制度不同。属于高薪地雇佣兵制。京军共分为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三大部分。

五军营由各个地方抽调上来的精锐部队组成。进入五军营后,普通士兵也能够每个月领两贯薪水。这份收入在京城想要养活一家三口还是没问题的,但想要养活一家五口则有些困难。不过,家属找点什么事情做佣稍稍补贴一下家用,还是能够保证温饱地。

神机营是火器使用率最高的部队。如今已经是永乐四年了,但除了神机营外,普通的部队火器装备率仍然只有20%。其实在使用了流水线生产方式,并且对火器生产作坊实施了承包制之后,新式火枪的生产速度已经由最初的每个月三千支提高到了每个月一万多支。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新式火枪的生产速度提高了,但需求量却提高得更快。

以往兵器只需要提供给军队。但是在朱棣大力鼓励殖民之后,

对火枪同样有着旺盛地需求。在殖民地,由于没有家,因此战斗的规范往往很小。一座土木结构地堡垒,如果由五十名持冷兵器的士兵守卫,那么它便足以抵御数百的敌人。但是如果能够拥有新式火枪外加少量地手榴弹,那么这种土木结构的堡垒便能够抵御上千土著的围攻。

在朱看来,满足殖民地的有邑贵族地需求才是最迫切的事情。朱并不担心殖民地的有邑贵族在拥有了火枪后会产生与帝国本土对抗的心思。一来,新式火枪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殖民地在条件成熟后完全可以仿制。所以趁着殖民地还没有制造火枪的能力时将火枪卖过去,既可以赚一大笔钱,又可以延缓殖民地展火枪制造业地速度。二来,如果没有弹药,那么火枪就连烧火棍都不如。火药制造倒没什么难度,但只要保证火药的最佳配方以及湿制法不泄密,那便没什么好担心地用60:18:22比例制成的老式火药,哪怕是将枪管地四分之三都塞满老式火药,其射程也不过一百米左右,而且以这种火药制造的手榴弹甚至只能充当大炮仗。

另一方面,虽说明军地换装工作放慢了速度,但对战斗力的影响倒是不大。因为,明朝的真正机动兵力只是总兵力的十分之一,而这十分之一的军户之中,火器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接近40%。对于十五世纪来说,这个比例已经足够高了。

回到正题。神机营的军饷较高,一名普通的火枪兵都有三贯月薪,其收入甚至比军户制的小旗还要高。这种收入,已经足够一家五口在京城的生活费用了。

三千营则是纯骑兵部队,最初是由当年靖难之役时帮助朱棣打仗的兀良哈蒙古人组成,成立时人数只有三千,之后规模渐渐扩大,目前三千营已拥有八千精锐骑兵。三千营的军饷在整个大明的军队中是最高的,哪怕是一名最普通的骑士,不包括养马的津贴,其月薪也有三千六百文,甚至比未入流的官吏还要高!

京军的薪水最强是毫无问的。但同时,他们的战斗力也最强。为了保证“干强枝弱”的局面,朱棣规定没有战斗任务的京军每年都需要进行大考,1C%||名靠后的京军必须接受其他人的挑战。若是被挑战击败,则失败的职位归挑战所有。为了保证各个卫所的卫指挥使积极将最优秀的士兵送往京军,朱棣还额外对卫指挥使制定了一个考核标准:如果某卫连续十年都没有一名士兵加入京军,则该卫指挥使降一级。

不过,在保证了京军战斗力的同时,对财政的压力却也不小。目前五军营为五万人,神机营为两万,三千营为八千。这合计不足八万的军队,每年仅薪水就需要支付四百万贯。再加上养马、兵器保养更换、日常训练等各种其他的费用,京军每年共消耗八百万贯。

经过朱棣的一系列改革后,永乐三年来自于农业土地的税粮收入已经达到了四千八百万贯,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来历史上明朝34611万石的最高纪录将安南的税收也计算在内的结果。但不足八万京军便消耗六分之一农业税收入的可怕事实,却足以打消朱棣扩充京军的想法。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次远征安南京军自然也需要出动。当然,三千营不用出征。在安南那种地方,骑兵很难找到动大规模冲击的机会,不去也罢。而五军营和神机营则各出去一半,加起来便是三万五千余人。

至于说这次远征大军的其余将近七十万军队,则由有邑贵族们提供。

云贵川以及两广等地的有邑贵族极多,仅云南就分为三十六个土司官。这些土司官从权力上讲如同一个个小王国,从实力上讲,其中实力较大的土司也确实相当于小国家后来成为了两个独立国家的老、缅甸,当时也不过是三十六土司之一明初云南的地理概念与现代不同。但是按照封建契约,云贵川以及两广等地的有邑贵族倒也不至于需要提供将近七十万军队。只不过,大多数有邑贵族除了按照封建契约的规定外,还额外提供了更多的士兵。

额外提供士兵的有邑贵族之中,有些确实是为了表达对大明的忠诚。而更多的有邑贵族派出额外的士兵则是冲着大明皇帝所许诺的赏赐而去的朱棣许诺:凡进行抵抗的地区,有邑贵族可以尽情抢掠。

这便极大的刺激了有邑贵族战斗的。此外,在战争胜利之后,立下功劳的有邑贵族还可以在安南获得新的采邑。其采邑的规模大小,除所立功劳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便是派出的士兵多寡。如果不愿意是采邑,那么也可以直接获得现金赏赐。

有了这样的好处,有邑贵族们自然兴奋得嗷嗷直叫,纷纷表示自愿多出兵力。这其中以云南景东陶氏为最。按其封建契约,陶氏土司只需要提供两千兵力,可他却自愿额外提供两千,加起来便是四千。另外,陶氏还有一个地方很令朱棣产生了很深刻的印象:陶氏竟然饲养强悍的战象作战。

尽管火器的应运使得战象威力大减,但使用战象战斗毕竟很有趣,不是吗?

大军出征的当天,朱棣亲临龙江祭誓师。

三声大炮掠空而过之后,号角手将长长的号角高高仰起,“呜呜”一阵激昂鸣叫,空寂的峰峦回音袅袅。灿烂的阳光下,一面明黄龙旗,在微风之中张扬舞动。

内阁学士杨荣神情庄重地大踏步升阶登台,对行刑的刽子手大声道:“开刀祭旗!”

接着又是三声巨响,黄中那颗血淋淋的人头滚落在潮湿的草地上。杨荣又高喊一声:“诸位将士,肃立静听圣上的讨清檄文!”

朱棣站上高台,说道:“夫安南之人,皆吾赤子。今其势如在倒悬,汝往当如救焚拯溺。众将毋养乱,毋玩寇,毋毁庐墓,毋害稼,毋姿妄取货财,毋掠人妻女,毋杀戮降附。罪人既得,即立安南故国王之孙陈天平为国王,使抚治一方,然后还师,告成宗庙,扬功名于无穷!”

檄文读完,朱棣端起一杯酒来,朝天一擎,轻酹地上,然后向众将继续布军令:“八十万大军同讨逆贼,望我三军将士,奋勇杀敌,得胜归来!”

下面的军士举着刀枪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岁……”

听着这震天动地的山呼声,朱棣的心情也激动了起来。这四年多来,他想的、盼的不就是这一天吗?!(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章节更多,中文网!)

本站最新网址:https://zwxs.org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