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窝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架空历史>我伐天下 > 赵构的资料及一些分析

赵构的资料及一些分析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赵构(公元1107-1187年),字德基,汉族。徽宗第九子,钦宗弟。母亲韦氏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嫔妃,并不受徽宗的宠爱。北宋灭亡后,他逃至南京即帝位。在位36年,被迫让位后病死,终年81岁,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先后被封为广平王、康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他于金兵大举南侵时,奉钦宗之命,与张邦昌一起出使金国求和。经过磁州(今河北省磁县)时,州官宗泽劝阻他说:“金朝要你去议和,这是骗人的把戏,他们已经兵临城下了,求和还有什么用,你此去岂不是自投罗网!”百姓也拦住了他的马,不让他北去。赵构害怕自己被金国扣留,便驻留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称河北兵马大元帅。(关于这段有些晦涩不明,也有不少记载说他进过金营,但怎么出来的就不知道了。)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即位,改年号为“建炎”。

赵构即位后,在金兵追击下不断南逃,据说,赵构有一次在黄河北岸被金兵追逼,只剩下了他单身匹马,即所谓“泥马渡康王”(鬼都知道是编出来的)。

高宗在位初期,起用抗战派李纲为相,以宗泽为东京留守,发动军民抗金。不久,他罢免了李纲,启用黄潜善、汪伯彦,把宋军防线由黄河一线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金兵分兵三路轻易即渡过黄河,并在不到三个月之内即占领了西自秦州、东至青州一线之广大地区。

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八年(1138年)的十余年间,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他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东京留守宗泽欲渡河北伐,力劝高宗回汴京坐镇,高宗置之不理,沉迷于偏安一隅。

在他逃抵临安后,曾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金,后却又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对金以求和为主。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大举入侵,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南下中,取得了顺昌、郾城等役的胜利,岳飞军收复西京(即洛阳),前锋直抵朱仙镇,离汴京仅45里之遥。然而宋高宗却惟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他与秦桧迫令张俊、杨沂中、岳飞等撤军,完颜宗弼(金兀术)则乘机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为了彻底求和,高宗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入朝,明升官职,实解兵权。同时还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不久,更诬陷、冤杀了岳飞,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件,与金朝订立了“绍兴和议”。

高宗对内还全力镇压了洞庭湖地区的钟相、杨么农民起义(这个我认为做得对,就冲他们与伪齐联合,他们就该死了,虽然起义的初衷可以谅解。)。绍兴和议后则全力排斥打击抗战派,朝政完全被议和派所把持。至使大批主战派官员被贬谪被迫害。高宗还严禁对议和不满的呼声,太学生张伯麟在壁上题词:“夫差,你忘记越王杀害你的父亲吗?”结果被打几十大板刺配吉阳充军。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9月,金废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大举南侵。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为虞允文统帅的宋军所击败,使南宋再次转危为安。不过高宗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了军民的强烈反对。而使他的统治难以继续维持,高宗和宰相陈康伯等商议后,以年老厌烦政务和想以“淡泊为心,颐神养志”为借口,在次年6月宣布退位,禅位于太子赵昚,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夺宫。

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入神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末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

赵构少即醉心书道,著有《翰墨志》一卷,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传本《顾恺之女史箴图题字》、《褚遂良倪宽赞》等亦有指为构所书者。

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10月。赵构病死于临安宫中地德寿殿。死后地庙号为高宗。

建炎元年(1127)——绍兴三十二年(1162)

关于赵构赴金营为人质。正史上确有其事。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已经攻至开封城下。宋廷向金求和。金人要求以亲王、宰相为人质。方可退兵。钦宗命康王赵构前往金营。接下来地事情就与传说地内容完全不一样了。在金营被软禁了20余天后。幸运降临到了赵构地头上。金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怀疑赵构不是亲王。将其遣返。而不是像故事中那样。押着赵构北上。所以赵构根本无须逃跑。

赵构失去生育能力:

金人得知赵构重建赵氏政权后。马上开始了新一轮地南侵。高宗建炎元年(1127)秋。金朝分兵攻宋。高宗于十月将朝廷迁至扬州。建炎三年二月。宗翰派兵奔袭扬州。攻陷天长。前锋距离扬州城仅有数十里。高宗乍闻战报。慌忙带领少数随从乘马出城。急驰至瓜洲渡江逃跑。这次突如其来地惊吓也给赵构留下了严重地后遗症。他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苗刘兵变:扈从保驾地御营司将领苗傅、刘正彦等人因不满宦官地胡作非为。包围行宫。诛杀宦官。胁迫高宗让位于年仅三岁地皇子赵旉。由哲宗孟皇后垂帘听政。改元明受。兵变历时两月。后由韩世忠起兵平叛。高宗复辟。

半年,金兵突破了长江防线,直扑宋廷所在地杭州而来。高宗退无可退,只得入海避敌,在温州沿海漂泊了4个月之久。前有恶浪,后有追兵,衣食物资也无法及时得到供给,南宋君臣的窘迫之状可想而知。

南宋军民的奋起抵抗,使金兵屡遭挫败,加上江南气候潮湿,河道密布,不利于金朝骑兵作战,金军主帅完颜兀术决定撤兵。金兵北撤途中,遭到南宋军民的不断攻击。撤至镇江时,宋将韩世忠率水师截断了金兵的归路,将其逼入建康东北70里处的黄天荡,宋军以8000人的兵力包围10万金兵。双方相持48天,金兵屡次突围均告失败,最后用火攻才打开缺口,得以撤退。兀术大军刚逃出了韩世忠的包围,抵达建康,又遭遇岳飞所部阻击,又被打败,岳飞收复建康。金军此后再也不敢渡江。

关于迁都:

建炎四年四月,高宗在海上获悉金兵北撤,才从温州经明州回到越州。越州地理位置偏僻,漕运很不方便,南宋朝廷的大批官员、军队集中此地,物资供应无法得到保证。相比之下,高宗对逃难时曾经停留过的临安(杭州)念念不忘。那里交通方便,江河湖泊交错,金人的骑兵无法驰骋,大大增加了高宗的安全感;又地处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基本可以满足南宋朝廷的需要;而且自唐、五代以来,杭州经过了长期的开发建设,已经一跃成为繁华秀丽的“东南第一州”,它对于刚刚饱经流离之苦、热切渴望安逸生活的高宗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绍兴二年(1132),高宗迁都杭州,南宋朝廷终于获得了喘息之机,初步在东南站稳了脚跟。

正史中赵构生平的疑点:

一,赵构到金营做人质那段,正史上说是金人认为他这个亲王是假的,所以将其遣返。这个明显和金人要灭尽赵宋皇室的方针矛盾。如果他们认为赵构是皇族,那么应该继续羁押;如果他们认为赵构连皇族都不是,那他们可以说是上了大当,不杀他泄愤,反而放掉他?怎么都说不通。事实上金人抓住的俘虏,除了交涉后放出的少部分人以外,就只有自己逃出的了,他们绝不会主动放人,尤其是赵构这种身份。

我对赵构的评价:

赵构在早期还是致力于恢复的,从他破格提拔岳飞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苗刘之乱使他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这令他对武将开始提防起来。再加上金人逐渐在北方站稳脚跟,北伐的难度越来越大,他也就放弃了原先的想法,安心享受起虚假的和平来了。

赵构在历史上所受的批评够多了,我也不想为他平反。不过,以他当时的窘境,大部分皇帝也未必能比他做得好。在我看来,以当时的情况,能恢复中原的,除非是这几个人做皇帝——汉宣帝刘洵、汉光武帝刘秀、曹操、李世民、朱元璋、朱棣,其他人都绝无可能,中国大一统之前的几个牛人也可以,但他们毕竟没做过皇帝,胡人皇帝里也有几个,但放进去显然不合适,所以我就不列出来了。

赵构其实是一个普通人,和一般的老百姓一样,他懦弱、胆小、贪恋和平。但是他比他的哥哥和父亲要强得多,也强过只知道以身殉国的崇祯。赵构的父兄为了保命不惜强抓民女讨好金人,而赵构终其一生没这么做过一次。这倒不是因为他心地多好,只是因为他很聪明,他知道即使这么做,金人也不会就放过他,他不做没用的事。

金军打来时,赵构本人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逃跑。大家都觉得这样做很丢脸,可是他又不懂打仗,留下对指挥只有妨碍,没有帮助,他只需要活着作为号召即可,他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至于抵抗,交给那些大将就可以了,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做得不错。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赵构很像美军,打不过就逃跑,但要他投降(实质性的投降,就是交出军队一类的,嘴上认输不算。),很难

赵构虽然屈膝求和,但是底线他是绝对不让的。秦岭淮河以南的土地,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会割让。因为金人得到那里后,便可以建立起强大的水军,那时南宋就真的要亡国了。他虽然杀了岳飞,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弃抵抗力量,至少南宋的水军依然强大,所以岳飞死后,金人也没有趁机入侵。要不是有这个基础,后来也不可能有采石大捷。

现在可以盖棺定论了,赵构是一个绝顶聪明,但自私自利、懦弱胆小、贪图安逸的普通人(性格方面),但不幸的是,他坐的位置是需要需要伟人来坐的,于是,悲剧就诞生了。不过,如果他有个很牛的宰相,与岳飞一文一武,那倒还是有希望的,因为有他在,赵构便不用担心岳飞功高震主。

事实上,那个人是有的,可惜却因为一个令人又是钦佩又是懊恼的原因,熬到了四十多岁才参加科举,那时岳飞早已不在了,天意弄人,徒叹奈何!

赵构看人很准,尤其是在才能方面,几乎从未走眼,比如对张浚、岳飞、秦桧(德行是败坏,但才能确实是没话说的。)还有退位后对那位大孝子的评价。但很可惜,他在判断一个人的人品方面,水平就差远了,所以才有苗刘之乱,以及后来岳飞和秦桧之事了,不过“知人知面不知心”,这本来就是极难的。

另外,赵构是一个很重视亲情的人,从他对母亲的孝顺、对发妻的思念、以及后来和吴皇后的白头偕老就可以看出,他对两个养子也相当不错,从这点来说他也像个普通人,毕竟大多数皇帝都是无情的。而且他对身边的近臣也非常好,但是有罪轻罚,是典型的公权私用啊,这其实是他最大的问题,胆小懦弱之类的危害反而没它大。说句题外话,其实就当初他对岳飞那样恩宠的态度,很可能是将他视作近臣了,可岳飞没能领会到这点,两人反而因为性格原因而分道扬镳了,君臣关系远比不上梁武帝和陈庆之,实在令人叹息

但是这一切都建立在他追求“有用”的大前提上。所以尽管他的发妻和女儿被金人抓走百般凌辱蹂躏,他也没去设法营救,因为他根本没办法救出她们,而且他表现得越重视她们,金人反而会更加变本加厉。但是一旦金人态度松动,他则毫不犹豫,为了换回母亲,宁可处死岳飞,这是典型的公权私用,虽然鄙视,但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都会这么做吧,还是那句话,他是个普通人。而在如此心伤家人受摧残的情况下,这厮还能活到81岁,说明他实在是太想得开了,这点倒确实非常人可比(也许是史上心理承受力第一了,可惜只是承受不反抗,有什么用啊!唉)。

很多人说赵构“文武双全”,我不太赞同。如果赵构是个平民,或者武将与小官吏之类的,那么的确可以这么说,但他是皇帝!皇帝根本不需要亲临前线,所以个人勇武没用;而诗词书画之类的才能更是无用,这种用不上的“文武之才”有什么意义?在我看来,对皇帝来说,有军事才能,才能算“武”,有治国才能,那才叫“文”。赵构后者是具备的,但前者所以,请不要再说赵构是“文武双全”了!诸葛亮都能说是“文武双全”,但赵构不能!

可以盖棺定论了,赵构此人:胆小(一般程度)、无耻(史上罕有)、自私(一般程度,但不仅仅是他自己,也包括了他的身边人,所以影响很恶劣。),重感情(在皇帝里算是少有的了,但在我看来,这是他最大的缺点。)、务实(实际得可怕)、聪明(尤其是在自保上,可以说是绝顶聪明,如果他做谋士,应该不下于贾诩,但他是皇帝)

如果赵构不是皇帝,他应该能获得不错的历史评价;如果赵构是个太平皇帝,他也不会比大多数的皇帝差,所以其实他也挺可怜。但是,可怜归可怜,我们还是要一如既往地谴责他,因为如果当权者都学他,中国遇到危机岂不是立刻玩完了?所以为了宣传的需要,他是一定要牺牲的!反正他这人无耻得很,应该在地下也不会计较来着--!

本书里的赵构,在性格上与正史类似,不过能力尤其是判断力上我加强了一点,私心上也减了一点,要不然剧情还真难进行下去。

本站最新网址:https://zwxs.org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