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窝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闯官场 > 第140章 民营经济之思索

第140章 民营经济之思索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第140章民营经济之思索
第140章民营经济之思索

然而,洪文关于发展私营经济的思考还远远没有停顿,这不,刚一进入村子,还没有进入细妹子家里呢,在门口就被村长肖大军带着几个村干部给堵住了。

“洪书记,来的正好,快些帮我们参详参详。”大军毕竟跟洪文是从小到大的铁哥们,虽然说名义上洪文是他的上级,却也不怎么畏惧,直接拖着洪文就走。

这条路还没有修好,洪文是在隔着土狗子村3里多地就停车步行过来的。洪文和细妹子还有,反正都走习惯了,但是雪儿一个小孩子,哪里走过这么远呀,即使游玩的兴致再高,即使洪文还不时的背着她走一段时间,还是把可爱的小公主累的够呛。

这下好不容易到目的地了可以好好休息一下,看到几个人拉着洪文哥哥不由分说的又要离开,小丫头还以为碰着了坏人呢,猛的就往肖大军手背咬去,“坏蛋,不准欺负洪文哥哥。”

小丫头势头很猛,又太突然,等洪文几个反应过来,肖大军已经捂着手背的血印在哇哇大叫了——还好,肖大军不是个混人,只是被吓了一跳赶紧松开了拉洪文的手,倒是没有顺手抽小女孩一个耳光。

洪文苦笑不得,看看大军的.伤口并不深,才松了口气,赶紧拉住气呼呼怒视着那群村干部的雪儿,“傻丫头,那是哥哥的朋友们,要哥哥一起去玩儿呢。”

“才不是朋友呢,我们小朋友拉同.学去玩的时候都是客客气气的,哪像他们,就像电视里的日本鬼子进村抓人呢。”小丫头振振有词,还使劲的瞪了肖大军一眼,调皮的吐了吐舌头。

几个人都被小丫头的童言逗.笑了,大军只好自认倒霉,“哎,书记就是书记,听说身边不但美女成群,现在连小女孩都这么维护他,厉害呀!”

“去你的吧,不要带坏小孩子,雪儿是我新认的干妹.妹,小丫头还救过我的命呢。”洪文歉意的拍了拍大军的肩膀,吩咐细妹子带着雪儿进屋去休息,自己则几个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村委会附件一排房子前。

这排房子洪文印象中是大队的仓库和食堂,当时.大锅饭的时候集体吃饭的地方,地方够大,只是年代也够远,有些老旧了。

“这是我们几个带头自己搞的鞭炮厂,本来要搞.成集体企业,但是大家都不同意,刚刚开始生产,请书记来指导一下。”肖大军指着门口的一块木牌自豪的告诉洪文。木牌上的字估计是村民自己刻的,洪文开始没有看清,走进了才清楚,上面写着“土狗子村鞭炮厂”。

洪文倒没有想.到上次自己随意出的主意就被村委会采纳了还马上行动开来,看着周围兴致勃勃的几个年轻村干部,洪文虽然还记着去拜见师傅,但也不忍扫大家的兴致,只好点头进去了。

厂子不大,粗略的分了几个车间,原料仓库,合成间,半成品间和包装车间,机器蜂鸣,人头攒动,倒是一副大干特干的样子。

洪文微微皱眉,几个操作车间的透气性并不好,火药的味道很呛鼻子,人进来一会儿就在里面憋着难受,长久了还不憋出毛病来?而且,人员乱哄哄的,这个磷可是最容易起火爆炸的东西,这样乱很容易发生事故呀!

“安全管理方面怎么样?”洪文随口问道。

“安全管理?”肖大军顿时傻眼了,摸了摸后脑勺,“啥子个安全管理呀?咱们这又不是国家的大厂子那么多规矩,都是几个乡亲一起做事,有活干,有工资拿,积极性很高,基本各做各的工作,谁也不会糊涂捣乱的。”

洪文苦笑,这也不能怪大军,本来几个村干部也没有学过企业管理,也没有到国家的大厂子做过事,最多就是在几个私营小厂子做过,跟着学了一点东西,能有魄力动手把厂子办起来,能凭着胸中的一点点见识和学问把事情搞得有些模样,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无法要求更多。

而且,中国的私营经济,在这样的夹缝里顽强的生存,怎么可能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去做呢?要技术没有技术,要人才没有人才,——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血腥的,拿马克思理论上的道理就是都带有剥削剩余价值的罪恶,但是,不这样,他们怎么可能在艰难的环境中成长?

这些,他没法跟大军讲,就是讲了,估计肖大军也没法解决,刚才大军告诉他,办厂子的钱都是东挪西凑借的,特别是老何强迫细妹子借给了他5万块,否则,厂子根本搞不起来——这其中沉甸甸的辛酸,洪文能体会。

“搞的不错!”洪文知道,这些敢于带头的人现在最需要的是表扬,所以他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你们几个村干部都很有闯劲,很很有想法,只要好好干,就一定能带头富裕起来的。”

大军几个本来听了表扬还挺高兴的,但是听到洪文的最后一句,马上就拼命摇头了,“书记,我们可没有想过只是自己富裕起来,就是做个带个头做个榜样,我们都是村干部,就像你说的,带着大家生活好起来是我们的份内事嘛——要是真的厂子有钱了,我们马上把厂子搞成集体企业,让所以村民全部参股,不能吃独食的。”

显然,几个村干部不想背上“富农”这个帽子,几十年根深蒂固的阶级思想,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即使国家已经出台了允许私营经济存在的政策——当然,也许,他们的心中村民的共同富裕才是王道。

洪文没有理会那些,反正现在也说不清楚,慢慢看着他们成长来吧,他们总会在成长中领悟的。

“我提两个建议,第一个,注意安全不要让火药爆炸了,一定要严格控制不能在厂子里抽烟或者点火,要做成制毒让大家遵守;第二个,几个操作车间人太多了,那些鞭炮合成结串的事情,可以让那些堂客们拿回家去做嘛,搞了一串就给多少钱,多劳多得,方便他们做事,也可以让厂子里人员少一些,既减少成本又让地方宽敞更好做事。”

“要得要得,领导就是领导,比我们有学问,前两天黄三叔就在厂子里抽烟把手烧伤了呢,幸亏没有引起爆炸——”肖大军听了洪文的意见恍然大悟般,赶紧附和。这些东西,他们不是没有看到,只是没有在意罢了,经过提醒才知道是要作为大事抓的。

“只是,书记,你看生产了这么多鞭炮,销路不好找呀,我们已经让厂子里的年轻人挑到县里其他几个乡去买了,乡里的一些私人小商店都放了一些,但效果还是不好呀——所以还请你能帮帮忙,看能不能搞到供销社去卖?”大军看到洪文急着要走,慌忙提出了请求,这才是他的目的。

“我怎么着也是土狗子村的人,这点忙没问题,过几天你们就找乡里供销社的张主任,我会跟他打招呼的;另外,县里面我再帮你们想想办法看能不能进去,应该没有问题的。只要你们保证质量,现在快过年了,鞭炮需要的旺季,你们多生产一些。”洪文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不断给他们鼓劲。

几个村干部感恩戴德,一定要拖着洪文去喝酒感谢,洪文推辞了好久才终于脱身,回头看看还一直站在门口朝他挥手的几个干部,心里回忆着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心里感慨良多。

首先从概念上,从名词的独特就可见它本身产生的艰难和其中的磨难。

在国内,无论是个体经济还是私营经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见这个词的,而是称之为“民营经济”。

就像“待业”“下岗”作为“失业”的某种遁词或委婉语,甚至文字游戏一样,“民营经济”的用法,可谓是中国理论界的独创,在政治上也是一种心有余悸的结果。直到2000年后,国家和理论界勇于正视现实,在一定范围内明确使用了“失业”一词——“民营经济”的用法也是如此。在各种关于民营经济的定义中,一般都包括个体和私营经济。民营经济的概念的出现,可以说是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一种延伸。也有的人愿意用更有弹性的一种否定构架“非国有经济”。

民营经济的概念从时候正式开始使用也许很难确定,不过在1942年,***在其《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就曾这样提到:“只有实事求是地发展公营和民营的经济,才能保障财政的供给。”

这个,也许才是民营经济一次的最终源头。也只有是这位开国太祖说过的词语,当时的人们才敢采用。

1953年10月15日,***点明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问题”,即扩大国有制,将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有制,“这样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结果,不到3年,社会主义改造就基本完成,我国大陆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基本被“消灭”了。

1956年,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了改组改革,主要内容是改组、合并工业企业,调整商业网,并根据国家的需要,统一调配各企业的设备、资金、技术和劳动力。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我国进行了更大规模、更深入的经济改组。经过这次大改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在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1956年我国城镇个体工商业户只剩下16万人。

1956年9月,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这样的——在工商业经济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这是在新形势下明确了个体经营的地位。在此以后,国家注意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个体工商业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57年底,全国城镇个体工商业户又发展到104万人。

在“文革”期间,极左思潮达到登峰造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体经济被看做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因而被大加批判,并被名正言顺地当做“资本主义尾巴”来割。在“四人帮”的“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的错误口号下,个体工商业不断遭受打击并被砍掉。到1976年个体工商业濒临被“砍光”,全国只剩18万人。到了1978年,全国个体劳动者只有14万人,个体经济已丧失了合法地位。

改革开放的号角催生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萌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1979年4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召开局长会议,提出各地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一次允许个体经济发展。

1979在家门口摆摊叫卖小商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接到了一个通知——可以申请领个营业执照。她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竟成了“全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这个消息无疑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1980年12月,安徽芜湖个体户年广久注册了“傻子瓜子”商标。随着品牌打响,年广久的生意越做越大,被称为“中国第一商贩”。

1980年,现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刚刚15岁,他一边上学,一边做起了卖米的小生意。当别的米厂老板都挖空心思,想从稻谷中打出更多的米,他却宁可少打几斤,在追求质量和口碑上下工夫。

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开始从全国许多地方陆续传来。虽然人们固有的观念还难以接受“个体户”这样的新职业,那时候的个体户还常常被人们看不起,大家推崇的是国有企业的铁饭碗,然而,中国民营经济的星星之火毕竟已经点燃。

在思想解放和政策引领之下,中国民营经济的点点星火,在转瞬间就形成了燎原之势。此后,全国开始出现了蔚为壮观的“个体户现象”。卖服装的、开饭馆的、修理自行车的……民营经济的萌芽终于破土而出。

公开数据显示,到1981年底,全国城镇个体工商户就已经发展到了185万户,从业人员227万人,比1980年的从业人员翻了一番多。

与此相呼应的是民间创业高潮的出现。以“中国民营经济之都”温州为例,在温州柳市,1979年到1981年间,涌现出了一批先富起来的能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包括五金、螺丝、目录、线圈、矿灯、电器、翻砂和旧货在内的“八大王”。

到了1982年,温州的个体工商企业超过了10万户,约占全国总数的1/10;大约30万的商品经销员遍布于全国各地。

那时候的温州,个体和私营经济已经红红火火,外出打工或者经营小生意是许多年轻人的选择。可以说,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民营经济的发展,让他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多了一条出路。

当时人们信奉掌握一门手艺便可以安身立命。1982年,王振滔就是以一个“小木匠”的身份,开始在大城市武汉走街串巷,靠自己的手工活养活自己和家人。然而,居无定所、食无守时的日子并不轻松。

后来,他在湖北遇到了许多推销电器、服装和皮鞋的温州老乡,这些人做商品推销的收入比自己辛辛苦苦做木工要多了几倍。既然别人能干,自己为不能干呢?1985年,王振滔开始加入推销皮鞋的行列,并且很快就以自己的聪慧和勤奋在周遭的圈子内小有名气。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与鞋结下了终身解不开的缘分。

然而,民营经济发展之艰难,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一边是实践领域的不断突破、创新与挑战,一边是理论和观念领域一刻都未曾停止的争论与激辩。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一旦小部分人突然间真的先富了起来,过上了貌似“资本家”般的生活,人们传统观念上所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

很快,各种质疑的声音开始传来。关于姓“资”姓“社”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与此同时,私营经济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

1982年初,中央下发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以“投机倒把罪”抓了一批走在市场经济“风头浪尖”上的人。作为民营经济发源地的温州,自然不能幸免。“八大王”一下成了被打击的对象。这就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上著名的“八大王事件”。

到1982年底,全国立案各种经济犯罪案件16.4万件,判刑3万人,追缴款项3.2亿元。

1983年,年广久的“傻子瓜子”由小作坊发展到了雇工100多人的“大工厂”。当时社会上正存在着“雇工7人以上即为剥削”的争论。很快,“年广久是资本家复辟、是剥削”的说法开始传播开来。1983年芜湖市工商局没收了他的全部“非法所得”。

年幼的民营经济才刚刚开始发育,便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此后一段时间内,各地发展民营经济的步伐明显放慢下来。人们的胆子小了,步子也放不开了。尤其是作为急先锋的温州一带,一时间,工厂关门、商店收摊,人人自危。“八大王事件”后的整整两年多里,当地的民营经济都没能再恢复之前的生机与活力。

直到1984年,中央发布一号文件指出,“在工作中要注意划清界限,不可把政策允许的经济活动同不正之风混同起来,不可把农民一般性偏离经济政策的行为同经济犯罪混同起来。对经济上的问题,主要采用加强引导和管理的办法解决;对思想上的问题,主要用正面教育的办法解决,都不可简单从事。”

“八大王”最终得到平反。年广久也得到了发展的新机会。1984年7月,他成立了公私联营的“芜湖市傻子瓜子公司”,公司规模最大时有500多工人。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题为《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报道,附发的评论首次提出了轰动全国的“温州模式”。

数据显示,到1986年,温州全市已有农村家庭工业作坊、工场近11万家,从业人员30余万人,并且初步形成了苍南县再生纺织、金乡镇证件卡片、平阳县塑料编织袋、乐清县低压电器等一批产值从几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的家庭工业集群。而刚刚20岁出头的王振滔,当时在武汉的皮鞋销售生意也正做得春风得意。

然而,民营经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瓶颈。事实上,当时的中国才刚刚走出短缺经济时期,人民群众对商品的需求十分旺盛。在商业利益诱惑下,制假造假、牟取短期利益的风气在全国一些地方开始出现。温州就是其中之一。很快,温州商品质量差、假冒伪劣产品多的名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传开。

以温州鞋为例,1987年前,温州大大小小的制鞋作坊数不胜数。随着市场越来越大,很多利欲熏心的作坊开始偷工减料,用人造革冒充真皮。更有甚者,用硬纸板代替支撑皮鞋的“骨架”和鞋底。很快,“星期鞋”成了温州鞋的代名词,全国各地的商家纷纷挂出“本店不售温州鞋”的安民告示。原轻工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温州产皮鞋列为重点整治对象。

1987年8月8日,武汉武林广场一把火将5000余双温州“星期鞋”付之一炬。此后,围剿“温州鞋”的暴风骤雨席卷全国。

这对于正在从事温州皮鞋销售的王振滔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他刚从老家温州批发来的皮鞋被工商人员不由分说查封,造成了整整20万元的损失。

一时间,温州造鞋厂纷纷关门歇业,许多从事鞋业生意的人也陆续选择转行。不仅是鞋,温州许多产品都因出现质量问题,成为打击的对象。

然而,熊熊大火却激起了王振滔不服输的性格:“温州人如果连鞋子都做不好,还能干?”于是,他决定回老家自己做鞋。1988年,他用东拼西凑的3万元创办了永嘉奥林皮鞋厂,也就是今天奥康集团的前身。

而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艰难发展的民营经济才终于获得了一个合法的地位。1988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至此,在1956年完成私营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的32年之后,私营经济才重新合法存在和发展起来。

不过,合法了,却不等于就能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洪文想起刚才肖大军几人对先富起来的忧虑,对阶级成分划分长久影响的恐惧,不得不说,农村私营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需要更多的鼓动。

而这个鼓动,洪文知道,还要等一年半的时间,要等到1992年的春天,那个著名的,影响了全世界的“南巡讲话”。

但是,就是差这一年半呀,改怎么办呢?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的一把手,带领农民致富是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也是最重要的政绩,不管是对上对下,只要把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无论是名声还是仕途的提拔,相信都不是问题。

洪文知道,现在乡里的国有企业整合已经到了一个瓶颈,短期内是难以得到根本改善的,除非冒着风险再次提出股份制改革——而这,吃了一次亏的洪文暂时是不敢想的。

而且,乡里的国有企业经营只是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让政府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经济,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来说,它的作用还是民营经济来的直接,没有那么有影响力的。

试想,当农民们看到身边昨天还是跟自己一样在土里刨食的邻居突然通过经营厂子变成了“万元户”,那是一种怎么的震撼和带头作用!而国有企业在这一点上,即使洪文很兴奋的告诉土狗子村的村民,今年乡里国企创造利润1000万,乡财政增加了50%,那对农民来说,也只是一组模糊的数字,一个嘴皮子的工夫——干卿何事?

在这个农民思想还很顽固落后的时代,改革农民的思想,打破他们思想中固有的枷锁和顾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他们身边树立起一个个榜样,让他们跟从——哪怕是盲从,也总比无视的漠然来的好!

是的,农民是纯朴的,也是短视的而直接的,这种短视和直接就会直接带来另外一种弊端:盲从!如果看到肖大军等人的鞭炮厂成功赚钱了,那么土狗子村的村民肯定一拥而上,家家户户都会搞这个——那么,这时候,就必然要政府出面,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规范了——而这,却是经济发展中的第二步------

洪文深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抬头看看蓝天白云,心里一片激荡,他知道,自己找到了今后的工作重心了——那就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ps:抱歉,一直想好好写这一章,回忆一下民营经济的艰难发展,阐述一下自己对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观点,却总是感觉写得不是很如意,改了几遍,只能凑合了。

这一章是还昨天的旧账,晚上12点左右还有一章的。

...

本站最新网址:https://zwxs.org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