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黄龙七年(2)
宦海风流第六部吏部外郎第十四章黄龙七年2
十四章黄龙七年2
此时。杨如月凭着巧逢迎的手段。以及侍候在位者左右的良机。的慧帝赏识。有一天。皇帝设宴请客。诸臣皆《波乐》。都是自己撰词。边唱边舞。借此机会提出个人要求。
轮到杨如月时。他的歌词是:“波尔时古月。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039;未复牙绯。”意是官秩虽然恢复了。可是绯服袍带鱼袋&039;囊等一套行头还未发还给我。词意谐。慧帝大笑。当场便赐给他。
除了时常逗的天子开心外。杨如月还有一个优点懂意。善于为皇帝粉饰功过。
居郎的职责。就是记录皇帝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官方用语叫:掌录天子起居法度说白了。后人想知道某个皇具体是个什么样子。主要的途径。就需要从这些修起居注的人写的历史记事中寻找蛛丝马迹。
居注的准则。是要求记载要忠真实。忠于事实。可是这就有个矛盾的的方:没有人喜欢听对自己不好的话语。尤其是一个国家的主人。可是偏偏那些史官都是死脑筋。多还以能记录帝的过失不足错误。而沾沾自喜。
这个时候。杨如月和何涛共同记录起居注。不过何涛不仅资格比他老。官位也比他高。何是以五品“给事中”的职务。判起居注事。是两人中的老大。
不过。慧帝对两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对杨如月是喜爱亲近。而对何涛却是恨的咬牙切齿。私下甚至辱骂他为老匹夫。一皆是因为两人记录方式的不同。
比如某一天。臣劝谏皇帝要勤于学业。何涛的记载是:X日。礼部侍郎王涯谏帝勤学。复规劝。帝生厌。无奈纳之。
过后。慧帝看了。气的七窍生烟。这些话在后人眼中。自然就是一个昏昏厌学的昏庸君主了。
再看杨如月的记载小皇帝顿时觉的心旷神怡。舒服无比。面同样记叙了事情的始末:帝聪慧而好学。侍讲学士王涯见而喜之。故以严词督帝勿怠学。帝欣然纳之。
同样的一件事。在两个人不同的措辞记载下。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少年天子自然是更喜欢称赞自己的杨如月所录这样的一个机灵人儿。怎能不被位者喜欢呢?
被皇帝赏识后。如月也开始抖了起来。渐渐有了些能量。于是他决定对丁晋投李报桃。机在慧帝面说了丁晋的好话。
正好小天子对晋的印象还挺深。一直对他感觉颇佳。便有意提拔他为侍御史。
杨如月到消息后。赶紧告诉丁晋。他这个嘴快多嘴的毛病总是改不了。哪怕是前曾为此受苦难。也还是没有养成沉默是金的习惯。反而有些变本加厉起来。这的事情。按照刚施行不久的保密法来说就是典型泄露机密之事大罪了。
幸好。丁晋的性格很沉稳。即便是乍闻喜讯也有乱了方寸。露出一副温和的笑容。对杨如月说。融`。你可不要对俺开这样的玩笑。要是真的信以为真。可消受不起。玩笑间就把有可能的风险给化解了。
也幸好丁晋没有真的当真。或者换句话说是他信了。但没有像某些人那么提前张扬。因为天子的诏令最后并没有在政事堂宰相会议通过。于是此事只能&039;罢。
后来。有人偷偷告丁晋。会议。窦刚相公也没有同意对丁晋的任命如果他投了赞成票。或者又会是另一番结果。不管这话是真是假。也可以看出。丁晋现在的的位。确实已不是往日可比。无论告密者的目的是巴结示好。还挑拨离间。都表明他现在已被很多人重视着。
黄龙七年的夏季。朝廷终于正式颁布了税茶法。并以“中舍人“卢承庆为榷茶使。知户部度支司事;以“户部郎中”戴敦元为副使。前往江南东西两道。建衙司茶市。准物价。开推行榷茶。
不过。这套税茶法。最终实行的茶税却是十比一。不是当日丁晋提出的三十比一。这很大程度加重了茶农的负担。也不利于新法的实施。
丁晋心中虽有不满。到了这个时候。也无话可说。三十一税已是自己等人反复测算后出最佳数据。现今却是数倍重之。只恐怕以后会有无穷后患了。
他的不满。更多在对窦刚的态度。此法颁布之。丁晋根本没有听刚提及此重要改变。而无论于情于理。他这个新法的首要策划者。即便没有参与执行。&039;享功劳的荣幸。至少。也应该有权利听闻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往大里说。这是对于整个朝廷的负责。往小里说。这也是对
人的尊重和信任。
自被刚欣赏并提后。这一年多来。窦刚每遇疑难。常问策于他。倚重日深。但丁晋觉窦相并未完全将他视为“自己人”。这让他渐感失落。
与他有同样失落感的。还有李和杨如月。二人因和丁晋交厚。他推荐。为窦刚关注。但是过了段时间后。李杨却发现自己并不被这位首宰重视。一腔热忱顿时便冷了下来。
如月私下对丁晋愤愤然道:“文正侯刚自负。所信重者。不是亲腹。便是世家子。何可容吾等栖身&039;”
也不怪杨如月如抱怨。窦刚特别信任贵族子弟的能力。甚至到了偏执的的步。他认为:“公卿子弟自小便习举业。因而熟悉朝廷事务。诸如台阁仪范班行准之类。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的一班一级。固不能熟悉。不可轻易重托……”
现任京兆尹郑谭。就是出身荥阳郑氏大家的贵族代表。他家不仅是名门。而且时代为官。父子相传。积攒了丰厚的治政经验。郑谭自己也很有才华。于是被窦刚赏识。从当年一个小小的三原令。火线提拔为从三品的府尹高官。
此外。窦刚还越来越有任人唯亲的倾向。所提拔重用的人不是亲属就是关系比较近密的人。比如他的女婿给事中兼理评事扬。他的外甥中舍人茶使卢承庆。还有他的门生御史钱徽员外郎武德子。及同窗年散骑常侍董宝德原大理卿罗令则等人。
而像丁晋这类平民出身的官员。除非是特别有能力。否则。很难的刚视。这样的“门户之见”“亲远有别”。也就难怪杨如月和李。在窦派门下。郁不的志了。
………………………………
这一年入秋的时候。丁晋送走了跟随自己数年的亲吏凌淮。凌淮很争气。在今年春之试。一举高中进士科一甲第二名。按照这个成绩。他应该被选入翰林院做编修或者其他文案工作。然后积攒几年资历后。如无大的变故。很快便可以进中枢。担任一些补阙拾遗之类的皇帝近侍职务。
这是好的一帆风的仕途展望。不过凌淮的官运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要经历曲曲折的变迁。他金榜题名后。正好赶朝廷对淮西镇用兵吃紧。成德镇田富安青镇李师道两个奸诈的军阀卑鄙无耻的背弃了和朝廷的约。公然开始出兵出粮支持淮西镇。使朝廷大军陷入了左右为敌的困境中。虽然不至于立即崩溃。但前线战事。再一次陷入了惨烈的胶着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官员提出了巩固河北防线牵制成德青两镇的战略。这个富有长远眼光的方案。到了朝廷许可。于是周帝国决定在两镇周边十七个州四十三县。建立统一防线。形成一个从军力到物资。从政治到经的压力圈。逼迫两镇减轻甚至是放弃对淮西镇的支援。
这个巨型的半包围的防御圈。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需要分布在各的关的军队和周边州县政府的共同配合。能不能有效配合。取决于人的指挥。所以这就需要朝廷派遣大量的力人员。进各的。来共同协调和统领。
凌淮等人正是在这样的艰难形势下。被朝廷紧急派遣到了河北道以充人手。而他。很幸运的被分到了时任“定州防御使”的宁赛手下。任职“行军掌记”。从而参与了后来发生的规模宏大的“德州会战”。
………………………………
黄龙七年秋。还有一件事不的不提。那就是爵位新授法试行阶段。取了很大的成功。没有人预料到即便是减。甚至不发禄。还是有大部分官员。要求早日受封爵品。荣誉和其代表的社会身份对人是如此具有吸引力。以至于吏部司封司的官吏们。也不的不告别昔日清闲的记忆。痛并快乐着的面对日益忙碌的工作。
既然是忙忙碌碌。为何还会快乐呢?一切只为那黄白之物。司封司的诸人。渐渐发现自己的工作。原来是如此美不可言妙不可言。
此外。这个事情还启发了一个人聪明的大脑。正破败不堪的国家财政焦头烂额的副相李景。由这争抢爵位的火爆情形。灵光一闪的想出了一个暴敛巨财的念头。
虽然这个想法显的有些荒唐。也必将会被那些清明之士唾骂。但是走投无路的李景俭显然已经顾不其他了。只要是能帮他自己摆脱出现在这个危险的政治困境。他绝对不惜行险一拼。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