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董卓收义子 朝中烹张温
却说丁原自杀吕布拿着丁原的头去李肃那边,报说成事。李肃见了丁原的头大喜,而此间的并州军士除了五千名丁原心腹要求回并州外,其余的都随吕布。
董卓见丁原已死,没有人再反对自己也是大喜,开了一个patty庆祝丁原的死亡,不过也对吕布有着示好之意。
“奉先啊,此次你诛灭丁原,保我汉室江山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啊,明日我当奏请陛下,好好封赏于你。”
“谢主公,不过此间军士都是我并州军士,你看这个……”吕布的意思很明显,将这些仍然归我管理。
董卓自然也明白他刚投效,需要一些信任,于是便答应了他。“此间留下的两万军士,就交由你管理吧。”
吕布佯作大喜,低头便拜。董卓老贼,我一定要亲手诛灭你,以报义父之恩。
“来来来,奉先啊,此处皆我军中虎狼之将、智谋之士。堪称世间骄楚,我看此会名叫群英会吧。”
吕布与华雄最熟,便坐在华雄的旁边。“当日一战,多谢奉先不杀之恩。”吕布挥了挥手也没在意。
“奉先啊,我观你武力甚勇,就是没有良驹相配啊。”“我们并州产马,不过却找不到那**王,甚为遗憾。”
“这有何难,我有一良马,名曰‘赤兔’,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全身上下如火炭般赤,如今便赐予你了。”
“谢主公。”席间许多人听到这话,无不羡慕万分,早在西凉时,已经有不少人向董卓要此马了,甚至连李?、郭汜,董卓都没有给,如今给了一外人。
看着吕布这样,董卓哈哈大笑。“来人,把本将军的赤兔马牵来。不对,是奉先的赤兔马牵来。”“诺”
不一会儿,一小吏便将赤兔马牵了来。吕布当真是眼前一亮,并州虽产良马,却并无这种神驹,此马,当真极品。吕布暗暗评价。
“奉先啊,这马有点野,不过我相信你一定能够降服它。”吕布伸手摸了摸赤兔马,不过赤兔马好像很不乐意,用蹄子猛踩地面。
吕布也不在意,像一般的野马都有脾气,更何况赤兔这样的神驹呢。吕布翻身上马,动作如行云流水。董卓见了,不住点头。
赤兔马不愧是马中的极品,就算是吕布亦费了好大的劲才降服他。“现在乖了吧。”吕布喃喃自语,赤兔马也将身子靠近了吕布,算是认主了。
这时,董卓旁边的一个文士走了出来,祝贺董卓“岳父大人,不妨收吕布为义子,也好平息众人之妒也。”
他就是李儒,那个相貌平凡的人就是李儒。董卓略微沉思了一下,见众人眼里妒火都燃得很高,谁让董卓将赤兔马给了吕布呢,便同意了李儒的请求。
在古代,武将最看重的是兵器、铠甲以及宝马,毕竟如果马的度快,最不济也能逃命,宝马对将领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怎么样,奉先,你可愿意成为我的义子?”老贼,你何该死尔,等我靠近你时,就是你的丧命之日。
“布,当然愿意。”“好好好,奉先我儿。”“义父”
“恭喜主公喜得虎子。”“呵呵呵。”
次日,由于没有了丁原的阻碍,董卓顺理成章的就将汉少帝废立了,改立刘协为帝,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汉献帝。
董卓的如此做法让许多人敢怒而不敢言。袁氏秘府中:“本初、公路,现在董卓霸乱朝纲,我准备将你们两人送出洛阳。”
“叔父,为何?”“董卓其人,残暴不仁,动辄杀人。我们必须安排好后路,你们两个出了洛阳,一个奔冀州那里地广兼富有足以成事,另一个就去豫州或是荆州,那里也可谓是比较富有的两州了。”
“叔父,我们为何不去徐州,若论富有,徐州才是第一啊。”袁术问道。“何其不智也,徐州四战之地也,倘若有兵祸怎办?”
“叔父,为何你不随我们一起出洛阳?”问这话的是袁氏庶出得袁绍。袁隗听了这话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我们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董卓岂不会防着我们。而你们不同,你们只是孩子,想董卓会放过你们的。”
次日,朝堂之上。“禀圣上,如今黄巾之乱复起,可否令我的两个小侄出去讨伐?”
汉献帝什么也不敢说,只是向董卓问道“太师,你看如何?”董卓对袁氏还是有那么一点忌惮之心的,也想修复两家的关系,便允了此事。
至于说朝堂之上还有没有讲其他的,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董卓是一手遮天,先封自己为太师,而后又封义子吕布为温侯,顺便连自己以前的部下也一起封赏了。
什么李?、郭汜、樊稠、张济都封了两品官,汉献帝此时还是不敢反对的,董卓说什么他就说什么,从朝堂到现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准”,做皇帝做到这份上,当真是……
俗话说主忧臣辱,还真有那么一个不怕死的,此人名叫张温。当场破口大骂董卓“董仲颖,你倒行逆施,先帝会惩罚你的,上天不会宽恕你的。”
董卓大怒,拔开腰中宝剑,只一刺,张温便送命了。两旁的官员或叹息张温的忠烈、或畏惧于董卓的逆行,皆敢怒不敢言。
“来人,与我拿一口鼎来。”不一会儿,依着董卓的吩咐,军士抬来了一口大鼎。
“来人,将张温烹于此鼎中,我与诸位大臣共享此肉。”望着碗里的肉,众官员无不呕吐。
“不准吐,都给我吃下去,像此等美食,天下间可是不多矣,若诸位不吃下去,那么就是浪费!你们知道咱家最讨厌浪费的人了。”
众官员捏着鼻子,捧起碗,只得一块不留的吃了下去。“哎,这才是好官、好官啊。”
“散朝。”终于下朝了,以后再也不上朝了,只是众位官员此时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