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黄巾乱起
马元义事败的消息传到冀州后,太平道众人都惶惶不安,不知该怎么办。张角对众人说:“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于是改变计划,提前一个月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或黄巾之乱。因为起义者头绑黄巾,所以被称为“黄巾”或“蛾贼”。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在北方冀州一带起事。黄巾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他们烧毁官府、杀害吏士、四处劫略,旬日之间,天下响应,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生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京师震动。
汉灵帝见黄巾贼如此厉害,慌忙于三月戊申日准袁隗所奏,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于都亭,整点武器,镇守京师。
何进就任大将军后奏灵帝火降诏,诏令各地严防,命各州郡准备作战、训练士兵、整点武器、召集义军,讨贼立功。
灵帝准其所奏,一面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隽,各引精兵、分三路讨讨伐黄巾;一面又屯兵洛阳都亭,在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关口,设置都尉驻防,防止黄巾进犯京师洛阳。
何进又听何顒所言,上谏要求解除党禁,拿出皇宫钱财及西园良马赠给军士,提升士气。又有中常侍吕彊又对灵帝上言:“党锢久积,若与黄巾合谋,悔之无救。”
汉灵帝也都准他们所奏,在壬子日大赦党人,还各徙徒,同时要求各公卿捐出马、弩,推举众将领的子孙及民间有深明战略的人到公车署接受面试。
同时作为最早指出太平道必反的蔡铭也由原来秩比六百石的议郎升迁为秩六百石的谏议大夫,仍属光禄勋,专掌论议。而且在张让的操作下,被派为监军,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
按照张让的想法,监军虽为临时差遣,但代表着朝廷和皇帝,不但可以参与军事,而且可以督察将帅。掌握着军中将帅的升迁荣辱,在军中就如太上皇一般,有功可以均沾,有过尽可推给别人,亲近之人可以借机夸大功劳请以封赏,与自己有仇隙的完全可以借机栽赃嫁祸,铲除异己,一切尽在掌握监军之中,在蔡铭的一念之间。
当然张让之所以为蔡铭谋得此职务,一方面固然是为蔡铭加点军功,以便以后大用,另外就是在之前的博弈中,士大夫清流完全占据了主动,不但解除了党锢,成功将何进推上大将军之位。而且在讨伐黄巾的三路统兵大将的任用上,张让等人也是一败涂地。特别是董卓等花了大价钱贿赂张让,想成为其中其中某路军统帅的,最终却并没有得到重用,所用三人全都是士大夫清流中人物,让张让颜面大失。
十数年来的宠信,一下子似乎被皇上弃之如履,这让张让等人如何受得了,也担心下面的人会以为自己等人失宠,而不听使唤,所以特别奏议设置监军,以便监察军中将领,以防止在出现勾结黄巾党羽者。
而刘宏虽然迫于压力,解党禁,重用士大夫清流,但是打心里却是对他们不信任,害怕原本就已经势力庞大的世家大族和士大夫们得到军权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张让一提出设监军,刘宏就觉得若是有人时刻监督他们,这或许是这或许是防止他们趁机作乱做大的唯一办法。
作为监察士大夫清流出身的统兵将帅,最好的人选自然莫过于他们的老对手宦官势力了。不过此时正是国家危难之时,值此用人之际,刘宏却也不敢让宦官们乱来,他可是知道宦官们对士大夫清流的痛恨,若是真的直接派那个中官常侍下去,恐怕不用张角他们打,监军和统帅自己就会斗得你死我活,所以刘宏一连否决了张让和赵忠的数个人选,直到张让无奈之下将蔡铭推出时,刘宏才欣然应诺。
对于蔡铭刘宏还是颇有好感,而且印象也颇为深刻。
他是由自己亲自征召,亲自赐婚而提拔起来的才德之士;中原大旱,当满朝臣子只知道互相推诿,推卸责任时,是他献上十策并奇物蔡氏水车,后蝗灾时又献了灭蝗救灾十策,极大的缓解了中原的灾情,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知道轻重缓急,而且有心报效国家,心系家国安危之人。并且早在去年就预言黄巾有不轨之心,恐有犯上叛乱之举,可见其对太平道黄巾乱贼也是有所了解,并且有心消灭他们的。另外据说他还得罪了以袁氏为的世家大族,又是张让的孙女婿,如此既有报国之心,知道事情轻重缓急,又出身微末,为世家不容的才德之士,担任监军确实是在合适不过。
不过让蔡铭担任监军,却并非张让所愿,并不是张让的最佳选择。一方面故能是为了保护蔡铭,不想让他离开孙女,上道危险的战场,以免生什么意外。另外一方面是这两年来,张让也知道自己这个孙女婿,虽然同自己联姻,但是却是一个极有主见和原则的人。很多自己不想做或不愿意做的事,即使是自己在怎么劝说也没有用。这个监军的设立,一方面故能是为了皇上考虑,为皇上分忧解难,最主要的还是要找茬子或栽赃,抓住三路统兵大将的把柄,撤掉他们,以换上亲善自己或贿赂自己的董卓等人。
张让可是深知蔡铭脾性,知道蔡铭成了监军后除非是三位中郎将真的犯下什么大错,否侧蔡铭是不会理会自己交代的任务,只会实话实说。
因此他才会一开始就举荐别人,直到一一被皇上否决了,这才无奈的将蔡铭推出,希望他就算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但肥水不流外人田,也能为他增加些军功。如此一来蔡铭既有教化之功,在政治方略上又有所建树,如果再获得军功的话,各方面的才能都有着突出的表现,就可进一步说明蔡铭不仅仅只是个会吟诗作赋,写几篇文章的文学之才,而是有着真才实料,即可治国又可治军的社稷之才或王佐之才,捞足了政治资本,对以后的仕途大有裨益。
当然这些高端的政治博弈,蔡铭是不会知道的。所以当小黄门再次来到蔡府宣召。蔡铭迁为谏议大夫,并随军为监军时,蔡铭先是一愣,紧接着就是大喜。
黄巾起义爆后,蔡铭正想着如何能够参与到剿灭黄巾起义,为自己多谋一点政治资本时,却没有想到已经有人为自己安排好了。而且是这样一个掌握主动,极为灵活又深具影响力的职务。
送走小黄门后蔡铭就兴奋的召集大家,商议那些人同自己随军,那些人留守蔡府,规划好如何才能在随军时更好的捞取政治资本,同时通过职务之便和战争更加直观的了解曹操、孙坚和刘备等未来的乱世枭雄们。
不同于蔡铭这边的高兴,卢植、皇甫嵩、朱隽等人知道张让奏请皇上设立监军,随军监察军机后,却是大为皱眉,俱都是忧心忡忡。
卢植问道:“可知道皇上命令何人为监军?”
“是原议郎、鸿都门学博士蔡铭。”何进派来报信的军士说道。
朱隽闻原,皱眉道:“竖阉假子,皆不是什么好东西,我们以后却是要小心谨慎些。”
“身正不怕影子歪,他想故意找茬没那种么容易。怕就怕他会无故栽赃,那样样一来我们就豪无办法了。”皇甫嵩也是一脸忧色的回道。
卢植摇了摇头道:“这已经是目前最好的人选了。在洛阳这两年来,观其所作所为,虽然都或多或少有些宦官的影子,但是其本身却一直秉公守法,所做之事也都于家国有利,虽气节有亏,但却知道进退,分得清轻重,所以干扰大战,拉后腿,栽赃嫁祸的事情到是不用太过担心。”
皇甫嵩和朱隽两人都是由地方郡守提拔为中郎将,在民间只是通过传言听过一些有关蔡铭的各种流言,一时之间也分不清真假,但蔡铭与宦官联姻却是事实,因此对蔡铭成见颇深。听到卢植这么说,虽然依然对蔡铭不屑却也知道自己道听途说终不如一直在洛阳的卢植对蔡铭的事情清楚,和对蔡铭为人的了解。卢植既然这么说,两人自然不好反驳,但心里面却依然提醒自己不可大意,要时刻提防着蔡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