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窝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小说>小寒资料集 > 茅山宗

茅山宗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他继承杨羲、许谧所传上清经悉心搜求散失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弘扬上清经法。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实际上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自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其影响日渐扩大唐宋时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他们时被礼请入京或问道或建醮出入禁中备受礼遇。朝廷又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敕封茅山长生之林禁止樵采、田猎。唐代社会上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当时有‘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之誉。

宋代茅山宗历代宗师多得宋室所赐‘先生‘称号至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哲宗曾召他为皇后孟氏治病。绍圣四年(1o97)敕命江宁府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徽宗即位后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刘混康死后徽宗追赠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太中大夫‘。‘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

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

元成宗大德八年(13o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主要传承、修习杨羲、许谧、许翙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经》同时也兼习灵宝经、三皇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基本形成后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的弘扬而渐定型。

茅山宗也提倡炼丹。该宗历代修习的《真诰》载有不少炼丹服食成仙的故事。茅山华阳宫附近有陶弘景炼丹遗址梁武帝曾服食陶弘景所炼丹药唐玄宗、宋徽宗亦对茅山道士炼丹极感兴趣。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有吟咏茅山炼丹遗址的诗篇近二百。

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并注重文化和宗教道德修养。钻研道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古法。茅山宗有比较系统的教理和规范化的宗教仪轨。不少道士长于撰述直到宋元时期。还有杜道坚、张雨以玄理诗文名世。笪蟾光《茅山志-真人著述经忏道书》收有《上清大洞宝经篇目》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箓》一部《上清大洞宝箓篇目》三十五部《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六十二部;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茅山道书目四十部。该宗著述宏富为前期诸道派之冠。

在中国道教史上。茅山宗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隋唐时期成为道教的主流而且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术也有较大贡献组织制度也较健全。因而它在诸符箓派合并为正一道之前能与龙虎宗、阁皂宗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合并以后又能以小宗单独承传直至近代。

本站最新网址:https://zwxs.org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