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色身
“这就是金刚不坏么?”
李含沙已经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连吞数十枚辟谷丹,因为他在大战之后,居然有些饿。
一枚辟谷丹是各种中草药精华,加上营养物质浓缩而成,只要服用一枚,哪怕天天剧烈运冇动的高手都可以维持三天的生命所需,而普通人根本不能够吃,其中的营养蕴含太丰富,吃了之后容易营养过剩,造成疾病。
李含沙对自己的身体明察秋毫,甚至能够感觉饥饿程度,知道要摄入多少营养才可以保证体能,于是他吞服数十枚之后,肠胃蠕动,已经消化。
武学高手,功夫渗透内脏骨髓,消化力强大,可以控制自己肠胃蠕动的节奏,甚至连石头都可以用内脏碾碎。
他长长呼吸一口,全身血液流淌的速度加快,在血管中奔腾,几有一种大江大河瀑布冲刷的声音。
血液奔涌之声,透体而出,如果人闭上眼睛就能够感觉面前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条长江,一条黄河。
他的消化速度比常人要快数十倍,常人吃一顿饭,要一下午才可以消化,而他运转肠胃内脏,几乎是几分钟之内就消化得干干净净。当然,他也可以锁住气血,进入假死之状态,哪怕是数十天不吃不喝,也可以生存下去,而且保持强大的体能。
明史中记载张三丰,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
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
现在,李含沙就到了这样的境界,不坏之身,岂是浪得虚名?
他吞服了辟谷丹之后,躺下彻卧,开始睡觉。
他睡觉的姿势,是一拳支撑着自己的太阳穴,侧面对人,是佛陀在娑罗双树之间入灭的姿势。
他进入了最深层次的入定之中。
大战斗之后,吃饭,睡觉,他就如一个普通人,开始接触世俗。
红墙黄瓦的深处,在道士和李含沙决战之地,开始清场,然后几位首长驻扎进了其中。
其中赫然有李含沙家的老爷子。
道士已经消失不见,他和李含沙一样决战之后就离开了。
“元辰,这场决战你从头看到尾,你说谁胜谁负?”年轻的首长问张元辰。
“没有胜负,李含沙已突破了不坏之境界,而逸飞老兄似乎有所领悟,回山修道,相信不日就可突破,国家之福,又多了两尊不坏之身人物。”张元辰感叹:“大世兴盛,人才辈出,龙蛇起舞,这是盛世来临的征兆。”
“我倒是听说,乱世才能够出英豪。”年轻首长眉头微微皱起。
“不然,两人不是英豪。”张元辰摇头:“他们是领路人,和世俗的政权不相干。逸飞老兄碧血丹心,心冇系苍生,如大乘佛法,救世度人,而李含沙超然物外,随缘而动,如天道运转,都不会对世俗造成危害。”
“元辰,你对那个年轻人评价如此之高?”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首长坐着,打量这一塌糊涂的院子,似乎在感叹人体的破坏力,“年轻气盛,需要打磨才能够成材吧。”
“不,他不是年轻人,他天生就是为道而生的,天有天运,地有地气,人有人命,有些人,生而知之,比如佛陀,天生就是为了解脱世人,所以他一举一动都有灵异。”张元辰语气很轻:“你看他不过二十四,就已经超脱,成就金刚不坏之身,历史上的武学大宗师也没有这么快的。”
“金刚不坏也是人吧,不是真正的神仙。”年轻首长断然道:“也是血肉之躯,子冇弹入体,会不会死?”
“当然会死。”张元辰道:“人在世俗中,总有是缘分,哪怕是不坏之身的人,总是吃五谷,站立在水土之上,所以和大地有不解的缘分,他们的色身还是很脆弱。不过他们的法身却非常强大。”
色身,就是世俗中的血肉之躯,法身就是他们的心灵和元神。
“金刚不坏的人,血肉之躯灭了,难道他们的魂魄还能够作怪?”年轻首长在问鬼神。
“不能,人身一世,色身就是渡河之舟,沉沦苦海之中,色身一灭,舟毁人亡。”张元辰道。
三日后
“李含沙,你足足睡了三天三夜才醒来,我们都以为你已经坐化。”
房间内,王尘,鱼北瑶,还有李沉沙都在心急如焚的等待着,希望李含沙从睡梦中清醒过来。
他们已经等了很久,要不是李含沙在睡觉中,气息悠长,呼吸有声,节奏稳定,他们都认为此人已死。
都不敢靠近他,以他身躯为中心,似有一股威严之气场,让人望而生畏,是敬畏,不是畏惧。
本来沉睡了三天的人,身上全部都是灰尘,但李含沙却光洁如新,不惹尘埃。
终于,在第三天的关口上,他双目睁开,身躯坐起,双目炯炯,让人不可对视,任何看见他目光的人,都不由自主滑开,自惭形愧。
“李含沙!你突破了金刚不坏之境界?此时此刻,已是陆地神仙?”王尘试探着问,她觉得眼前的李含沙和以前的李含沙大不相同,却又说不出哪一点不同,只觉得人好像换了一个灵魂。
以前的李含沙虽然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总有一股人气,但现在,他再也非人,就如毛毛虫破茧成蝶,虽然美丽,却不属于同类。
不知道怎么的,鱼北瑶突然想哭。
“再也回不去了啊…”李含沙缓慢站立,检查自己身躯,“不错,我已突破金刚不坏,可惜色身还在红尘,不得解脱,缘分缠缚,虽心有利刃,仍不能斩,解铃还须系铃人。”
“含沙。”李沉沙是他大哥,已经知道了很多事情,他听不懂李含沙在说什么:“老爷子让你一醒来就立刻回去。”
“稍后再回,我在等一个人,她应该很快会来,你们回避一下吧。”李含沙打开门走了出去,外面淅淅沥沥,是深秋的雨,秋风席卷,落叶在雨中,一片萧瑟和肃杀。I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