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秃头副部长
她说:“刚才周部长把我叫了过去,说让你到他办公室去一趟。”
周部长,宣传部的第一副部长,孔思莹在公开栏中看到的。
孔思莹央求道:“我不知道他在哪个办公室,要不,您陪我去吧?”
孔思莹知道,在这样一位盛气凌人的女人面前,适当示弱,满足她的虚荣心,她不会反感的。
果然,满以为王淑芬会拒绝,没想到她去欣然答应,说道:“我当然要跟你去了,你是我的兵。”
后面这句话她说得很重,也很理直气壮。
孔思莹讨好地挽住她的胳膊,说得:“谢谢您!”
王淑芬抽出胳膊,她似乎对这种肢体接触不太喜欢,她依然冷着脸说道:“我有必要告诉你,周部长是常委副部长,他不但主管整个宣传部的工作,还分管咱们科室,侯部长是县委领导,平时部里的工作不怎么管,咱们科室所有的工作都要跟周部长请示。”
孔思莹一怔,但很快点点头。
“还有一位副部长,他分管的工作和咱们不挨边。”
孔思莹不停地点头,说道:“我记住了。”
就这样,在王淑芬的带领下,孔思莹来到周部长的办公室。
这个周部长见到她,可是比侯部长见到她热情多了。
他不但从办公桌后面走出来,主动跟孔思莹握手,还请孔思莹和王淑芬坐下。
只是,这个秃头的周部长,两只眼睛目不转睛地围着自己的身上转。
这让孔思莹有些不自在。
作为领导,难道就不知道盯着一个女孩子身上看是不礼貌的行为吗?难道机关里就没有其他年轻漂亮的女孩子让她看吗?
不管怎么说,周部长目光里的不礼貌,让孔思莹对这个人有了成见。
虽然侯明不如他热情,但侯明看她的目光纯正,态度温和,而且有领导的样子,这个周部长明明自己五十多岁的人了,却这么为老不尊。
后来孔思莹才知道,副部长周建设今年48岁,之所以给她的印象五十多岁,完全是因为他头发稀少、面相长得老。
周建设的目光足足将孔思莹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打量了个遍,才笑着跟王淑芬说道:“淑芬科长啊,你们科室来了美人啊——”
哪知,王淑芬用眼狠狠剜了一眼孔思莹,看着周建设,严肃地说道:“老周,刚一见面就这样恭维一个女孩子,不合适。”
“哈哈。”周建设大笑,指着她说道:“我忘了,你当年来机关的时候,也是一个标志的美人,只是岁月不饶人啊,不光是你,我也一样,比不过他们这些年轻人,要学历有学历,要长相有长相,就拿咱们侯部长来说吧,不但有让人嫉妒的文凭,还是单位里的美男子,年纪轻轻就坐上了副处,想不遭嫉妒都不行,以后,天下就是年轻人的喽——”
王淑芬说:“别羡慕人家那些,谁都是从年轻时候过来的。”
孔思莹很想奉承周部长几句,但因为他之前的不礼貌,她闭嘴不说话。
周建设叹了一口气,说道:“如今,年龄是一宝啊。”他摸着自己的光头,说道:“小孔,多跟你们科长学学,你们科长虽然没有专业学过新闻写作,但前几年的新闻稿都是她写的,现在年纪大了,而且科里其它工作也很重要,所以她早就不写了,有时老郑也划拉一两篇,但都不如你这个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有优势,下午的会,我就要布置任务,出台一项奖励制度,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大投稿量,一旦被市以上的媒体采用,就有奖励。这些奖励可是真金白银,不是以资鼓励。”
孔思莹说:“咱们县不是有专业的新闻部门吗?”
周建设说:“新闻部门主要任务是内宣,当然,下午大会过后,他们就会成立专门的外宣科,不压任务不行了,今年上半年,上级采用咱们县各个单位投递的稿件才11篇,说起来我这个主管新闻宣传的部长都脸红,所以,汪书记对咱们这一块的工作非常不满,据说还批评了侯部长,所以,才有了今天下午全县宣传工作大会。”
在孔思莹眼里,侯明是最大的官,没想到还有比侯明更大的官,那就是县委书记和县长。
孔思莹一直在聆听副部长周建设的教诲,她很少插话,一般情况下都是他在跟王淑芬两个人说。
孔思莹感到有些无聊。
这时,周建设桌上的电话响了,他拿起话筒,“喂”了一声,紧接着说了两个字“好的”,就撂下电话。
王淑芬看着他。
孔思莹也看着她。
怎奈,周建设也正在看她。
她有些反感,就低下头。
周建设说:“侯部长叫我过去一趟,那个下午你们都参会,小孔,你练练笔,把下午这个大会写个消息给我。”
“好的。”孔思莹应道。
回到科室,被他们称为老郑的人回来了。
老郑跟周建设一样,光秃的头,矮胖的个子,但比周建设气色好,面庞红润,一看就是天天上班身体不缺水的老机关。
孔思莹看看老郑,又看看王淑芬。
老郑站了起来,他也看看孔思莹,又看看王淑芬。
显然,无论是老郑还是孔思莹,都在等着王淑芬给他们做介绍。
王淑芬回到座位上坐下,她仍然没有介绍的意思。
老郑冲着孔思莹嘿嘿笑了两声,好脾气地说道:“是新来的小孔吧?”
孔思莹看了一眼王淑芬,就冲老郑鞠了一躬,说道:“是的,以后请您多关照。”
老郑笑呵呵地说:“互相关照,互相关照,以后我们这些老帮菜还需要你们年轻人多关照。”
王淑芬一见不用自己介绍,这两个人就互相搭讪起来,此刻,她不能受到冷落,就斜了一眼孔思莹,不耐烦地说道:“跟你说过了,这是机关,不是日韩电视剧,别来鞠躬这一套。”
不等孔思莹说话,老郑就说道:“礼节到了就行,不必拘泥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