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回忆
虞世南听到沈万三的回答,非常得意外。他相信沈万三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事情上为太子贴金。
有这个判断的人不在少数,所以听了沈万三的回答后,很多人都把目光转向太子。这些人之中,有很多这几年都见识到了太子对很多问题的独到见解,只是没想到五年前太子就有了这么远见的认识。
虞世南则是一个例外,虽然关于太子的传言这几年越来越多,他也听到一些,但是他并没有认真的去关注过。他现在更关心自己负责的教育部,对于全李唐适龄孩子的教育质量怎么提高,这样类似的问题。
本来六十多岁的他已经在家颐养天年了,作为李世民建立李唐王朝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他,也是二十四功臣之一。只是他年事已高,而且朝廷前些年的发展也逐渐走上正轨,所以李世民体谅他的辛苦,同意了他告老还乡,享受含饴弄孙之乐。
而这次之所以把他又请出来,就是因为在教育这个最重要的部门,没有一个能镇住场面的泰斗级人物,工作的展开将是困难重重。因为那些真正又能力的大儒等人,对于朝廷搞得大规模公学教育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触动了他们的既得利益。
当时魏徵等人都有了各自必要的岗位,教育部实在找不出有分量的人来镇场。于是魏徵和房玄龄建议李世民请出虞世南虞老,李世民经过思考后,亲自出马,陈诉利弊,把朝廷的想法和规划向虞世南和盘托出。
虞世南了解清楚情况之后欣然同意再次出山,他这次出山就和李世民说好了,除非他死了,否则他将负责教育问题到底。因为他对于教育问题是非常看重的,作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儒,比绝大多数的人都明白,教育这个从老祖宗就开始想达到的目标,有教无类、天下大同有多难。
这个伟大目标在以前这几百上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在儒家都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幻想,没有实现的可能。
现在这个目标可能要在李唐王朝现在这个时代一定意义上的实现,这对于他们这些把教书育人作为人生目标的儒生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
所以他了解了朝廷做成这件事的可能性有多大之后,就毅然决然的同意出来做这个教育部长。
本来李世民是想让他来当宰相的,专门负责教育部和科技部。只是虞世南了解这两个部的区别之后,毅然选择了只做教育部门的负责人。
他给出的理由就是,对于教书育人他很有心得,也很有自信,但是对于科学和技术则就是外行了。应该让真正懂得那些新知识的人去负责,才能真正发挥每个部门的积极作用。
听说虞世南出任教育部长后,很多之前反对朝廷搞公学或者不支持的学者和大儒,都是纷纷转变态度变为支持新教育政策。并且以身作则,主动出山到相应的教育机构任职。
虞世南在天下儒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孙思邈在天下大夫心中的地位差不多。两位都是自己所在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区别就是学医的人比例还是相对太少,而且他们在天下的话语权方面也不像士族那么有权威。
现在整个李唐天下能跟虞世南齐名或者学识不相上下的大儒还是有几个的。七宗五姓里就有一位,还有三位则是隐于山水之间,过着自己喜欢的隐居生活。
现在出来相助虞世南的就有两位,这都是真正的儒者,把传播知识、教书育人当作己任。这两位都是收到虞世南给他们写的信才出山的。
而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很多,虞世南把自己能想到的朋友、学生等等一切他认为有学识的人才都写了信,希望他们也能出来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现在看来当初请虞世南出山,是李世民和朝廷做的最正确的事情。他和孙思邈都对朝廷新政的良好开局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这样泰斗级的人物还有几位,都在各自擅长的方面起着柱石定鼎作用。
而正是虞世南的学识和地位,导致他对于太子的了解并不多,只是在来到长安城之后,应李世民请求考校了一次李承乾的学问,评价也只给了优良而已。之后他都一心扑在教育部的工作上来,对于其他方面关注的很少。
所以他并不知道朝廷现在的变革计划,最早就是出自太子的一些建议和想法。至于李承乾在其他方面的作用,他更是不甚了解。
今天沈万三说出的这个情况,使他真正的开始从新认识这个太子殿下。因为沈万三请回来的那些学者,所拥有的知识面非常得广博。虽然现在还不知道,那些人在自己所在领域到底造诣如何,但是能认识到这些学者的重要性已经非常得难得的。
要知道沈万三出发的时候,太子才只有九岁。看来自己对太子的认识还是很肤浅,今后要放多些心思在太子身上,看看他还有哪些出人意料的表现。
虞世南问出自己的疑问之后,还有两人也问出自己关心的问题,沈万三都是一一作答。
看到再没有人询问之后,魏徵说道:“既然都没有什么疑问,那我们就好好倾听沈万三讲讲他这四五年的非凡经历吧。”
于是接下来沈万三开始了自己的回忆,这是他回来这么长的时间,第一次对外人讲起这些年自己的经历。
......
当初出发的时候,他们共有五位好友一起成行。每个人都带上了很多的货物,其中沈万三自己带的都是丝绸、瓷器和茶叶。还有两个朋友和他带的一样,另外两人则带了很多各自家族的特产商品。
除此之外,沈万三带的最多的就是各个方面的人员。除了押送运输货物的人员,他还带了两位文笔很好的记录员,准备记录自己等人这一行的所见所闻。
还有三位农物学者,准备收集各种没见过的辛奇农作物或者瓜果蔬菜的种子,看看回来能不能在李唐推广种植,提供给李唐百姓更多的选择。
还有一位大夫,负责所有人一路上的身体健康保障。还有一位矿物探索家,收集沿途所见的各种矿物样本或者各种探索各种矿物的分布情况。还有一位纺织手工艺者,准备学习西域甚至更西方的纺织技艺。
还有一位绘画者,准备写实性的记录沿路所见所闻,用画笔来表现那里的人们的真实生活情景。
最后一位是个善口技者,这位学习新语言的能力也非常得强,出发之时就已经学会了突厥语和西域三十六国的很多小语种语言。这位后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所有一切都准备好之后,五支商队就出发了,在李唐王朝境内并没有什么值得说的。两个月的行程,商队终于到达了玉门关。
在那里休整了两天后,又等到了更多准备出关的商队,以李唐商队居多,也有一部分是西域本地的商队回程。
浩浩荡荡的商队出关之后,沈万三他们几个江南人,也是第一次出关的队伍才真正见识到什么是百里无人烟,触目所及仅是戈壁荒漠。
好在路上有很多的商队走了不只一次,大家出门在外都是彼此相互照应。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前行,越来越多的商队赶往了自己的目的地,队伍里的商队越来越少。
最后和沈万三五个商队同行的就只有一支西突厥本土的商队了,不过也正是这个商队给予了他们很多好的建议和重要帮助。
因为沈万三自己有着很明确的目的,出发之前就和好友们说好这次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西突厥的地界,所以他们沿途经过的国家和部落他们并没有进入交易。
因为这些地方去过的商队太多了,在这些地方交易风险是小,同样的利润也是很少的。他们要想赚笔大的,就要冒些风险到更远的地方去做贸易。
所以他们最终坚持到了西突厥的地盘,然后听取了那个商队的建议,五个商队开始分散,去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部落或者西突厥周边的一些小国家进行贸易。
因为西突厥也是草原人的生活习俗,所以都是逐水草而居,真正固定的城池只有几个特别大的部落或者王帐所在地才有。
所以五个商队分开的时候,大家相约两个月之后在王帐所在城池最后见面,再决定下一步的去向。同时约定只在王城等一个月时间,到时候没来的商队就默认是遭遇不测,其他商队就不用等他们了,自行决定后续的行动。
五个商队分别从那个给予他们帮助的商队里雇佣了三个向导,之后就分别踏上了各自的贸易之路。
沈万三一行选了最远的南线到西线再绕回王帐城池的路线,之所以选这个路线,沈万三就是为今后的下一步西行做考察。但是这个情况暂时只有沈万三自己知道。
商队上路之后,一开始还是很好的,沿途路过的部落或者小的游牧帐篷聚居地,对于他所带去的商品都是喜爱至极,所以交易的价格也是超出沈万三之前所预估的,利润更是非常得可观。
可是当遇见一次特大暴雪之后,他才明白为什么到这里贸易的商队是这么的少。由于他们从李唐出发的时候就已经是夏季了,经过四五个月路途上的时间,到西突厥的时候已经进入冬季。
只是之前的好天气和大量交易得到的超高利润,使众人有些忘乎所以,被金钱冲昏了头脑,所以并没有听从向导的休整避雪建议,匆忙上路。导致遭遇暴风雪的时候,他们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方,前后左右都是无依无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