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窝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架空历史>奋斗李唐 > 第三十五章 连载小说

第三十五章 连载小说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由于李承乾写作的这些缺点,所以他是想起一点就写一点,并没有个系统的规划。他写了十几天,一共开篇了四部,三国演义、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绝代双骄。
之所以一开始写了这四部,因为李承乾前世上高中的时候是个迷,主要还是喜欢金庸和古龙的。加上后期网络上很多的同名改变影视剧,变着花样的诠释这些内容。

所以他根据自己的记忆,决定先写这几本,看看自己能写到什么水平,再决定后续的计划。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照抄,只是照着记忆去抄写。在前世这就是剽窃,是重罪,在这个世界剽窃也是为人所不齿的,只是并没有人能发现他的剽窃。

现在这四本,三国演义写的内容还算多,能有二十章左右。其他三本都涉及到内容的改编,以适合这里的历史文化思想认知,所以进度都比较慢。

好在最后要发表在月刊上,中间都有一个月的间隔时间去写作,所以他也不是特别的急。每当想起一些内容,就写一点,就这样每本的内容都在逐渐的丰富。

同时通过不断的写作,他也回忆起了其他看过的一些书籍。使他有些冲动再写两本,隋唐演义和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前者演绎隋末乱世和李世民集团的发迹之路,后者则是针对人们思想意志的洗礼。

只是虽然有这个冲动,但是他还没有把握可以改编好,甚至得到李世民的同意发表。一切都要看之后文学方面的后续发展,如果顺利并得到所有人的认可,那他就会接着把这两本书发表出来,甚至更多的书籍。

三月初三,李唐文化月刊正式发表第一期,月刊一共十六个版面,其中有四个给了,还有三个给了诗词,两个给了散文,剩下的七个还是以儒家经典故事和人物传记的解读和注释为主。

毕竟儒家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也确实有很多的精华内容值得人们去学习和汲取。

李唐文化月刊一经发表,立即得到百姓的欢迎,热度比李唐人民月刊还要高涨。这点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李唐人民月刊更偏时政,百姓的参与感并不是特别强烈。很多时候都是听完解读,也就那样了,对于百姓来说,知道更重要。只有极少人政治敏感的人,比如沈万三或者七宗五姓士家大族才会更深入的思考。

而李唐文化月刊的内容就非常亲民了,即使是儒家典籍中的一些故事,也是可以和普通百姓形成共鸣的。更何况又出了一些新的文学表达形式,、散文等等。

散文一共有三篇,其中就有李承乾剽窃的朱自清的背影,前世非常有名气和重要意义的一篇描写伟大父爱的散文。这篇散文可以算是第一期文化月刊最受欢迎,也是最有影响之一的一篇文章。

得到了绝大多数阶级和层次的百姓喜欢,并广为传播,因为它所表达的亲情和父爱,是所有人都有共鸣的。

再其次就是李承乾所写的那四篇,文字题材新颖,通俗易懂,也是被百姓津津乐道。

至于占据主要版面的儒家经典,因为写的过于正式和刻板,虽然内容是很正面积极向上的,但是百姓的接受程度比起前两项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这些现象得到了李世民等人的重视,发现了自己的弊病,再之后的文化月刊出版的时候,马上就改变了文风,也是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写那些很有寓意的大道理,取得的效果非常可观。

毕竟李承乾和他们比,在文学素养上差的也是天地。当这些人把自己的学识和文学修养完全发挥出来的时候,李承乾的取胜之道,只能是在内容上取巧了,这时他的开阔眼界就起了巨大的作用。

而这些写白话文的作者,虽然所有人都是用的笔名,但是并不影响他们被主流儒家学士的批评。基本的论调就是这样的写作,降低了儒家文化的格调,间接降低了儒家学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而这些作者也进行了正面的反驳,双方在月刊上以及民间舆论上进行激烈的交锋。最后双方有影响力的人士把最终战场放在了李唐人民月刊上。

通过自己的文字,引经据典的表达自己思想的论述和论证。这场大讨论一直进行着,短时期内完全看不出有结束的可能,更看不出谁能最终获胜。

不过他们的正面交锋,事实上提高了普通百姓参与的热情,在这些争论的过程中,百姓们就当是看热闹,顺便看着自己喜欢的文章内容。再结合双方的辩论,慢慢的人们心中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

而这场大辩论的发起者,其实就是岑文本。

他本人现在也算是个大儒了,学识和修养都是得到天下读书人的认可的。在一开始双方火药味比较重的时候,他就有了这个计划,那就是把双方的辩论透明化,至于输赢他并不在乎,因为公道自在人心。

只要双方辩论的越激烈,百姓看文化月刊,甚至是私下讨论的机率就会越大,这才是朝廷设立文化月刊的初衷。只要百姓能从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就是自己最大的进步。也是达到朝廷寓教于民的目的了。

可笑那些腐儒、酸儒还放不下自己的脸面,还在抱着圣贤经典的条条框框,试图说服所有人听从他们的观点认识。殊不知百姓对知识的渴望,才是圣贤最关心的,要不然也不会留下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和本质。

其实他们就是放不下自己的身份,毕竟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是最高的,他们并不想所有人都变成读书人,那样还怎么体现他们高人一等的虚荣心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辩论的激烈程度并不见减少,可是代表传统儒家发声的人在逐渐的减少,并且重量级的人物出面的也少了一些。虽然大家都用的是笔名,但是从文字风格上还是能看出一些特点的,从而判断出彼此的真实身份。

这点双方都一样。

这点变化代表一部分人转为幕后,也有一部分人转变了思想。这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第五期的文化月刊上,新出了一本连载—封神演义。

这本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人们的欣赏和传唱。他的叙事风格类似李承乾写的三国演义,但是文采就是李承乾这个半吊子水平的写手所不能比的。

李承乾只是靠着自己的记忆,改写的三国演义,所以成书的内容照比原本的文学素养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而这本封神演义不管在情节设定和描述,以及文体风格上都有着大家风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风趣幽默更是不着痕迹,最重要的就是对商末周初的历史了解的非常深刻。

所以这本连载一经推出,就引起了李世民等人的注意,但是仅凭一篇文章,众人都想不出这是谁写的。本来李世民还想着调动朝廷的力量查一查,但是被魏徵断然拒绝。

至于道理,大家都懂得。所以众人进过研究,最后的结论就是放任他继续出版,因为这对朝廷和百姓都是最好的结果。

所以随着文化月刊出版的越来越多,同时反馈的信息也越来越全后,从第十期开始,文化月刊就变成了二十四个版面。而其中各部分的占比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连载占比一半,十二个版面,实在是越到后期,出版机构收到的稿件越多,质量也是越来越高。即使是岑文本等人取舍起来也是非常得纠结,所以最后商定给予连载最大的权限。

第二多的就是散文和诗词,各四个版面。李承乾写了一篇背影后,就再也没有出来献丑了。现在散文和诗词也是寄来稿件最多的,每月平均都能收到五千件以上,而且质量也是上乘的居多。

针对这个现实,李世民等人再考虑,要不要新设立一个专门出版诗词和散文的月刊。最后众人的结论就是等一等,看看后期的趋势,但是前期必须要做的预案还是要提前做好的,到时候一旦需要,就能马上上马。

剩下的四个版面,有两个还是留给儒家经典,另外两个则给了其他家的学说,比如法家、墨家、兵家、农家等等。

而随着报纸月刊的逐渐发行,在民间新培养出了一个职业,那就是说书先生,表演形式就是评书。

这些评书表演者什么样的出身都有,不要一定知道很多的知识和道理,但是必须要把文章里所要表达的内容,以自己的理解把它演活,说的越生动鲜活越好。

而他们说书的题材来源就是文化月刊中连载的,或者其他适合演绎的内容。只是每个说书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也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评书演绎风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五个人,这五人百姓根据时下最流行中的套路,和他们现实的地域分布、个人特点,也给他们起了一个统一的外号。

东农、西流、南樵、北丐、中先生。

这五个特点鲜明的别称,就是百姓对他们喜爱之情的质朴爱称。

本站最新网址:https://zwxs.org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