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才
接下来的时间,李承乾还是按照之前的节奏生活,每天都很充实。
只是他现在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尚工坊和跟魏徵的学习上,真正去到外面的走访,减少了很多,而且每次都是不报目的的闲逛,接触不一样的人群。每天他都有一半的时间,和尚工坊的工人师傅们在一起摸爬滚打,逐渐熟悉了这里的每一个人。
经过众人之间不断的接触和了解,其他工人师傅们,也能像老鲁一样,经常在干活的时候,忘了他的太子身份。
就比如,师傅们经常会吩咐他,小子,帮我把那个工具拿来;去帮我把这个部件送到哪里,等等这样的事儿经常发生,这也跟李承乾每次来都把自己造的混儿画儿的有关。
李承乾也是乐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前世小时候,在家里观看,甚至帮着长辈修理各种农用机械、工具的感觉。虽然那时候他大部分都是帮着倒忙,但是自己内心还是非常快乐的。
毕竟那时候的自己,小时候是没有任何玩具的,也是天生的就会被各种机械吸引全部的注意力。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喜欢和那些冰冷的机械打交道,乐此不疲。
......
经过李承乾和众人的关系逐渐融洽,带来的好处也是巨大的。由于经费的敞开供应,不只是老鲁,其他各种手工艺的大师傅们的奇思妙想,也绝大部分得到了李承乾的支持,而开展了相应的试验,取得的进步也是巨大、可喜的。
只是由于朝廷还在规划新的各种工厂的建设,所以很多的试验都是在验证阶段,取得的成果还没有真正的大规模生产应用。一切只等工厂建好后,李承乾估计大概有六成左右的成果,都能很快的变成现实可用的产品。
有了这个美好的前景在前面等待,所有人的干劲儿都是十足的。
李承乾每天到尚工坊都能看到可喜的进步,心里非常开心,相信很快当尚工坊这里新发明创造的产品,流通到市场上时,会给李唐王朝的人们带来更多、更好、更实用的商品,丰富百姓的消费选择,提高生产、生活质量。
同时他每天出去到各处闲逛的时候,也在注意观察,已经在市面流通的新鲜事物,百姓对他们的具体反馈意见和评价,以便回去和各位大师傅们商议怎样进一步的改进提高。
现在的可喜变化是润物细无声的,不过等到现在尚工坊里绝大部分的产品,投入到市面上去展示,那时候绝对会引起巨大的轰动,毕竟很多都是人们想象不到的。
对于这一天的到来,李承乾每天看着尚工坊里的进步,已经等不及了。
同时,朝廷里,有些消息灵通或者非常敏感的官员,都能感觉到朝廷正酝酿着一场大风暴。只是这场风暴对自己来说是好是坏,就不是他们能控制的,所以很多人这时候做事,都是小心谨慎。
但是也有一个部门的人,是非常欢迎未知的变化的,这就是翰林院。
翰林院,其实就是朝廷的人才储备库。毕竟通过科举,只要取得进士身份的人员,和一些有特殊才能或者特殊人脉的人员,要想到朝廷里当官,都会到翰林院进修、熬资格。
只是现在朝廷的用人制度,绝大部分都是终身制、摆资格。更因为官员的位置太有限了,所以翰林院里的新人,尤其是年轻人,上升的机会太渺茫了。毕竟真正能力出众或者有人脉的还是太少了。
那些有能量的人都已经引起了朝廷足够的重视,现在绝大部分都有了实权在手,已经开始把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政策实施中了,更是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而剩下的绝大部分还在翰林院奋斗的学子、人才们,现在的绝大部分的工作就是修史。研究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律法、人物、事件等等,然后编撰修正史籍上的错误,补充新的经过考证的内容。
这个工作是非常耗费人的耐心和精力的,真正能喜欢或者说认真投入进去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是很稀少的,说是稀有动物都是不过分的。所以大部分翰林院里的翰林,都是得过且过,每天打卡上下班,工作节奏有些像是前世的白领。
现在朝廷突然要有变化,而且还是从他们这里开始的,其实很多信息就是从翰林院传出去的。这也是其他部门都是道听途说,知道的信息没有他们这里全面的原因。
所以翰林院里的翰林,最近工作热情非常高涨,当然不是修撰史籍,而是全新的工作内容。因为朝廷要想实施变革计划,必须在很多方面,提前做好准备。
而这些准备工作,最适合的人员就是翰林院里的翰林们,毕竟他们的人员数量和素质,都是其他任何地方或者势力所不具备的。这个时候就显示出,朝廷当初设计出这个翰林院的重要性和前瞻性。
有了这些翰林们的学识,朝廷同时开展了很多方面的工作安排,也使得每个翰林都能到自己感兴趣,或者非常有优势的工作组工作。
通过各种细化的工作组分类,朝廷意外的发现了十几个人才,这些人里的每个人,现在都在几个工作组里有所参与,很多都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而且经常有重要且实用的建议,其中最少的都是在两个工作组方面有突出表现。
这也使得李世民等人,发现了太子所建议的好处,不至于埋没人才。现在有了更多的新舞台提供给众人,使得以前没有发现的人才,逐渐崭露头角,毕竟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些人都是朝廷接下来重点的考察对象。
其中的几个人已经进入李世民和众位朝廷重臣的视野,他们是狄仁杰、公羊商、王玄策、范征、李元芳、鲁子承六人。这六人每个人都是在某些方面表现的天赋和能力是非常突出的。
......
狄仁杰二十岁,在司法、兵事、监察、教育、农业、文化、各种设施的建设规划和统筹上,都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以及通盘思考的全局意识。以前不显山不漏水的,这会儿有了舞台,马上显示出异于常人的能力。
上次科举,狄仁杰的成绩非常突出,第十二名。学识和为人处世非常得魏徵的欣赏。只是魏徵非常忙,知道他进了翰林院后,就没有太多的关注了,这回他崭露头角,魏徵才又想起了这个自己当初非常看好的年轻人。
公羊商十六岁,在经济统筹和数字计算上,有着非凡的天赋和敏感性。只是年龄还小,被放在翰林院锻炼,上次的科举考试考取了进士,只是排名比较靠后。现在也是突然显示出以前别人不知道的天赋。
王玄策二十二岁,在外交方面,有些独特的观点,并且对周边的几个部落和国家的风土人情非常熟悉,并且由于家里经商,在对经济方面也有些比较不错的看法。
范征二十八岁,在兵事、外交上有突出的见解,尤其是北方草原部落国家,东突厥、薛延陀等部更是有深入的研究。他以前是军人,后来退役回家后参与了科举,只是成绩不太理想。但是在军事和北方部族上的一些观点,被李靖知道了,通过和他详细的交谈两次,非常认可他的观点,动用自己的关系安排进了翰林院。
并且之前李靖和李世民提过这个人,只是最近朝廷都没有对北方的战事,暂时安排他自己进行研究。要不是这次大的变革,李世民差点忘记了这个人。
李元芳十九岁,在刑事侦查、司法、监察等方面有高人一等的洞察力。和狄仁杰是非常要好的兄弟,借着狄仁杰的光,才得以进入翰林院。因为上次他的科举成绩不是很理想,没有考取进士。
但是在狄仁杰为他主动求情的帮助下,一起被魏徵安排进翰林院。魏徵也是出于爱惜狄仁杰的为人和才学,才成全了狄仁杰的朋友兄弟之情。前提是李元芳一些方面的学识和见解也得到魏徵的认可。
咋听到狄仁杰和李元芳的时候,李承乾的震惊可想而知,差点他就跑到狄仁杰面前去问一句,你是不是经常说一句“元芳,你怎么看?”
后来还是忍住了,怕自己的恶趣味引起狄仁杰和李元芳的反感,对自己有了不好的影响,那以后自己再主动结交他们的时候,将会困难重重。
鲁子承是这六个人中年龄最大的,三十一岁。他是老鲁的大儿子,李承乾也是服了这一家了,名字起得都是清新脱俗、一目了然。鲁子承,子承父业的子承。
他能进翰林院,完全是李世民对老鲁的恩赐。鲁子承没有像老鲁预期的那样,在学习祖传手艺方面,完全没有天赋,只能达到比一般人强一点点的程度。同时他也不爱学习,到现在也就是个秀才。
但是他的兴趣却在各种手工艺配合、统筹、管理、规划上,由于家族的优势,所以他了解很多的手工艺技术,发现了这些工艺之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
第一个检验他想法的地方就是尚工坊,尚工坊经过他的建议,重新布局和分工,效率提高很明显。所以李世民一高兴,就特批他进入翰林院进修,本意是以后有机会了,就给他个相应的职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