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惹不起(1)
沈锦乔整理了两天的公文和卷宗,那是越来越得心应手,而人太勤快的后果就是本来堆在太子桌子上的公文九成都堆在了她的桌子上,像是一座山一样快把她淹没了。
她面前本来是一张小桌子,现在已经换成了一张跟太子殿下的书桌一样大的桌子,就为了方便堆东西。
沈锦乔一忙起来那就是有头没尾,根本看不到尽头,倒是因为她一直帮太子处理公文,被这些大臣们客气的称一声‘雁七大人’。
啧,别说,虽然是假名字,但是看着这些大臣这么客客气气恭恭敬敬的喊她‘大人’,还挺有成就感的。
沈锦乔倒是没见到卫北朔,不过在汇报的折子里看到了,卫北朔来的时候是工部大臣,所以来的时候就被派去监督修建大坝和城墙,一天到晚两头跑,几边都需要他兼顾。
她记得卫北朔好像还身受重伤,可一直都没有传出他受伤的消息,这么说来他就是硬撑着,加上这么大强度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卫北朔得多惨。
尤其是太子这几日还下了好几次命令催促工部加紧工事,防止下一次下雨再一次的洪水。
这么一来,那卫北朔不得被累死?
这才是真的光明正大的折磨你,还让人挑不着错处,整死人不偿命啊。
沈锦乔打了个激灵,太子殿下......惹不起,惹不起......
本以为太子殿下会这么勤勤恳恳、为国为民,结果来到这里第四天,太子殿下病倒了。
当真是病来如山倒,说晕就晕,说倒就倒,晕倒之后还发烧,整个人都迷糊,五个御医轮番上阵,几经研讨,这才给太子爷定下一个药方子。
然而等他们细心把要煎好送来,沈锦乔亲眼看着花公公给倒了,然后换上一碗他熬制的药。
沈锦乔:......她不是很确定花公公是不是看不惯太子爷平日对他的欺压想要直接弄死太子算了。
太子生病了还给他吃那么诡异的药,总觉得太医的方子比较靠谱啊。
太子的病时好时坏,醒了就处理公事,然后把整理的事情交给沈锦乔,然后他抉择,不过醒了没多久,他又昏睡了过去。
沈锦乔来到这里几乎都没怎么出去过,偶尔出去一趟,却听得外面到处都在议论太子爷,说太子为了百姓劳心劳力,几日几夜不眠不休处理政务,最终累得倒下,如今哪怕拖着一副重伤的身体还在为背心操劳,百姓们无比感谢太子勤政仁德。
听说太子自幼身体不好,在佛门长大,这些百姓还自发去寺庙为太子祈福。
本来还担心西南这些百姓对朝廷寒心,结果现在到好像是更加的归心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这些天终于吃上粮食了。
太子将贪官家里抄出来的财物全部计入赈灾银,从东南购买粮食运送过来,直接给百姓们发粮食发肉类,终于吃到了食物,他们才对朝廷有真心实意的感谢。
不仅如此,太子爷还下令工部征集当地壮丁参与修建大坝,工钱按天结算,而修筑大坝的同时,征集多余的壮丁,开始帮家里完全被冲垮的百姓重建房屋。
眼下街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搬着建房材料的百姓,一个个脸上再也不是刚刚看到的那种死气沉沉,全都充满希冀,仿佛已经看到了美好安定的日子即将到来。
沈锦乔站在那里许久许久,她忍不住想,若是换了别的官员能不能做到这样的地步?
显然,是不能的。
没有人有太子的身份能压制所有的官员,也没有人有太子的胆识和手腕,那多的家说抄就抄,那么多的银子说赈灾就赈灾。
太子亲卫军每天干的事情就是穿插各地,监督官员,但凡有任何人敢贪污敢欺压百姓,立刻就会被抓起来,一旦核实,就抓去梁州城门口,和那些个被抄家的官员一起挂腊肉一样绑在那里。
明明是一群恶狠狠的亲兵,可百姓们看到之后却无比的亲切,甚至还主动打招呼。
君王仁德,民心所向,这是沈锦乔在书中读到过的真正明君才能打造的景象,而太子做到了。
虽然不过区区西南弹丸之地,但太子的做法却代表着他的行事风格。
那个浴血的太子是魔,他杀的是站在他对立面的敌人,而为百姓着想的太子是佛,一国储君,明智、仁德,当如是。
“大人,卫大人......”
“公子,你怎样?快来人啊,我家公子晕倒了。”
沈锦乔看着那被人急匆匆抬走的人,应该就是卫北朔,强撑了这么多天,这是终于熬不住晕倒了。
卫北朔优秀吗?优秀,就他个人来说,足够优秀,也因为优秀,所以才敢野心勃勃的想要谋夺江山。
可这份优秀对比太子,到底太狭隘了。
沈锦乔回到府邸,看着自己桌子上那堆得慢慢的公文,再看看坐在那里一边喝茶一边看她汇报的太子爷,她觉得她还是别把太子爷想太好了,先同情同情自己吧。
太子的身体是真的不好,因为受伤,也因为操劳,最主要的是太子身体本身就不好,重重堆积在一起,这才倒下。
有花公公费心费力的侍候,修养了五天,太子爷倒是好得差不多。
沈锦乔还在做事呢,一件黑色的披风丢在她面前,仰头看去,太子站在她面前:“穿上,陪孤出去走走。”
九月尾,快要入冬,西南这边确实有些凉。
沈锦乔穿着披风跟在太子爷身后,目光不自觉的落在太子大氅的下摆,太子的大氅居然是白色的,她看着是生怕拖地,万一沾上了泥浆,有损太子殿下神明般的形象。
“参见太子殿下!”
“拜见太子殿下!”
“天佑殿下,您的身体可好了?”
“太子殿下......”
太子一身白色绣金色龙纹的衣服,走在路上,大概没人认不出他的身份。
沿路的百姓看着他,纷纷见礼感激,虽然不再是三拜九叩的大礼,但是那份感激却是无比的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