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兵工厂
以前杨卫宁看过许多资料,只是为了加深了解,才决定选择几个有代表xìng的地方参观看一下,所以列入考察目录的单位并不多。
王博新仅仅用了几天时间,既解决了有关考察的所有问题。于是他们以司令部参谋的身份,开始这次考察之旅。当然了,考察也不是观光,也有要求,那就是他应在考察完毕之后,提交一份考察研究报告,一项情理之中的要求。
首先要考察的自然是军事工业,任何一个军阀都会热心于发展军工,奉系也不例外。奉系是最热心于投资实业,无论是投入规模,还是成效,都是最出sè的。其所掌控的企业之中,以军工企业的规模最大,也最重要。
自从入关之后,军工系统既被改组分为2家大型企业集团,既关外的东北工业公司,与关内的华北工业公司。
东北工业公司控制着东北地区的所有官属军工企业,分散于整个东北地区,其中以沈阳兵工厂最大,拥有工人达3万人,号称中国规模最大的陆军武器装备制造企业,实际上,它的业务之中,非军品的比重也相当高。
他们有参观的权利,可终究不是什么大人物,自然接待规格不高,只有一个名叫陈子明负责接待并陪同参观。
杨卫宁可不喜欢在办公室中谈话,所以聊了一会之后,就让陈子明领着到工厂车间去。
他们首先参观了机械车间,自然由陈子明担任解说员,只听他边走,边说道:“这里是第三分厂,也叫枪械厂,主要制造步枪及轻重机枪,目前的生产量为每个月1000支步枪。”
这时王丹琴突然问道:“如果加班加点生产的话,一个月能生产多少?”
“如果保证原料,每月可生产6000支步枪。”陈子明回答完之后,见王丹琴点了点,心情自然不错,又转头看了一下旁边的杨卫宁,发现他正在仔细观察生产线旁边架子上的各类枪支零件,于是他忙介绍道:“这是民21年式步枪,去年才投入批生产的。”
杨卫宁说道:“它与德国98式步枪有点象。”
“没错,”陈子明说道,“它就是德国98式为原型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重量轻。”
这时她评价道,“也太短了,拼刺刀时,非常吃亏的。”
也没等陈子明说什么,杨卫宁已随口说道:“现代战争是火力战,拼刺刀的时代过去了。”
她有点不敢相信地说道,“不太可能吧?”
他回应道:“飞机与坦克的出现会改变战争的面貌,对于步枪的要求自然要改变。”
这时陈子明插言道:“我认为刺刀还是有用的,毕竟发生肉搏战的机会是很大的。其实,这种步枪并非供应野战部队,而是jǐng察部队使用。”
这时他无意再谈论下去,于是问道:“目前是有意控制产量吗?”
“是的,目前每周只生产5天,每天6个小时。”陈子明说道,“我们的重点是提高产品的质量,产量并非重点。”
这时王丹琴突然问道:“既然能自产,也能大量制造了,何毕还要进口军火那?比如:这步枪,我们每年要从rì本进口上万支的。”
一听这话,陈子明马笑道:“一,rì本货太便宜了,比我们自产的便宜一点。二,贸易协定限制,我们每年都要进口一定数量的rì本军火。”
他没有继续讨论下去的意思,一边观察着,一边问道:“造枪的原料来源如何?”
“完全自给,钢材由本厂的钢铁分厂供应,至于木材更不用说了,东北不缺木材。”
“其它产品那?比如:火炮。”
陈子明回应道:“炸药及引信,我们完全可以自给,几个月前,炮钢也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只有光学器材,及一些特殊的部件需要进口。”
见杨卫宁有点忧心的样子,陈子明又马上解说道,“请放心,我们一直在扩建之中,完全自给的rì子不远了。”听到这里,杨卫宁什么也没有说什么,而是走到一台机床前,看了一下之后,又问道:“工厂所需要设备,由哪里供应?”
“主要是进口的,以rì本与德国货居多。”
“听说沈阳机械公司就是本厂的机械修造车间基础上发现起来的,不知他们的情况如何?”
“应该说进步很快,几乎每年都会有新产品,但是我们能用的不多,”陈子明又接着解说道,“主要是军工生产的要求太高,他们的产品目前很难达到要求。当然,以后就不一定了!”
“如今国内有好几家企业从事机床制造,了解他们的情况吗?或者说,国内自制的机床如何?”
陈子明答道:“知道一些,除了沈阳机械公司外,南方也有几家不错,不过只能造普通的东西,军用级机床尚有难度!不过供应民用企业没问题。”
……
又走了半天,参观了几个地方之后,他停下腿步,说道,“我看参观的差不多了,我们可以去下一个单位了!”
王丹琴急说道,“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去那。”
“已经参观的几个地方情况都不错,想来其他地方的情况也差不多,可以提前结束了!”
这时陈子明问道,“不知情况是否能令你满意?”
他露出满意笑容,说道,“我看到了中国工业化的希望!”
这让陈子明高兴的笑了,王丹琴则感觉很奇怪,于是应道,“这可是军工厂。”
“这里不仅是兵工厂,也是一个工业孵化器,以发展军工为名,兴办附属企业,其实就是创办新型工业企业。最初也许只是一个车间,随着不断投资,扩充规模,提高水平,最终会发展成为一家新型工业企业。这样就完成了某个产业从无到有的建立过程,当类似地企业不断出现之后,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也就随之建立起来。”
这回陈子明附和道,“也确实是这样,以我以前工作的钢铁分厂为例,当初兴起时,虽然规模不大,但标准可不低,经过几次扩建其规模早超出军工需求,也许应改称钢铁公司。”
他又接着说道,“类似的例子很多的,再如:沈阳机械公司,最早就是兵工厂的机械修理车间,后来才分离出去的。”
陈子明听了这话,竟然有点抱怨起来,“成立新企业对于我而言,往往不是什么好事,前年说要扩建石景山钢铁厂,一下子把我一半的手下调走了,听说明年又要上轧钢厂,又要再调了一半人去,弄得我年年忙着培养新人。”
这时他笑道,“除了这里,还有什么地方能提供所需人员的地方那?”
陈子明想了一下,无可奈何地说道,“也是!如果想有经验的工人,也许只有这里能找到。”
这时王丹琴问道:“其它地方没有吗?多花点钱把人挖过来。”
陈子明回答道:“有,可是很难,尤其是从rì本人的工作里挖人,即便是中国人,那么会引起巨大的麻烦,每年rì本外交官都会这类事情发起交涉。”
这时他应道:“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培养自己的人员!”
王丹琴又问道:“培养一个人很难吗?”
这回陈子明抢先回答道:“事实远没有你想象地容易,建一家工厂,绝非花点钱买来设备,再建个厂房的问题。工厂的运作需要各式各样的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各级技术人员,还有各种工人。这个人的问题最麻烦,机械不是叫个人就会用,培养一个合格工人,少说也要几个月时间,达到熟练工人的水平则需要几年。如果成为技工,那么需要的时间更多。至于技术人员,比工人的培养更难,越是高级人才,培养的难度越高。”
王丹琴听之后,吃惊的有点不知说什么好,她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这时他也说道:“人才的培养才是真正头痛的问题,不是花钱的问题,更需要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