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 两军窥匈奴【五】
张让没死,揭发他的王允,当然就悲剧了。
总而言之,张让充分发挥了“小人报仇,从早到晚”的特色,一连两次将王允送入大牢,还是遇到皇帝大赦天下,都出不来的那种。
总算是王允平时在士林中风评甚佳,让他得到了不少高官显宦的援助。特别是位列三公的大将军何进,为了拉近与党人和士人的关系,下了大力气上疏拯救王允。
在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三位朝廷顶级重臣的联手帮助下,王允这才算是有惊无险的逃出了牢狱之灾。
得到自由的王允,经过这次教训,手段明显变得圆滑起来。为了避免身居高位的张让再次报复,他改名换姓,离开都城雒阳,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观望朝局,等待再次入朝的机会。
当南匈奴发生内乱,开始劫掠汉家郡县的时候,忧心家乡安危的王允,自然要多方奔走,呼吁朝廷出兵镇压。
但是,此刻的大汉,西边有凉州的羌人叛乱,正在愈演愈烈;北边是张举、张纯勾结乌丸杂胡,自称天子;南边的欧星在长沙举兵叛乱;蜀地巴郡的板楯蛮再次蠢蠢欲动。
四方的叛乱不休,已经狠狠的动摇了大汉的国力。相较而言,南匈奴的那点儿小小混乱,朝廷根本无暇顾及。
面对家乡的动荡,心中焦虑的王允,在忧思之中,突然听说天子下诏书,招降了盘踞太行一代的黄巾余孽。这时,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了一个看似荒谬的主意。
——让太行军,去讨伐南匈奴……?
对于上述的两股势力,王允都没有什么好感。一个,是当年“黄巾贼”留下来的余孽;一个,是被大汉收容的草原蛮族。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王允希望,这两个实力,最好都立刻灰飞烟灭。
因此,若是这两只战斗力不弱的异己势力,能够相互厮杀,最后同归于尽,那就是一个再完美不过的结果了。
对于目前陷入混乱中的南匈奴,王允没有什么联系和控制的方法。不过,对于太行军,王允想了想,还真能找出几条联系的通道来。
俗话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曾经拥有百万信徒的太平道,在黄巾之乱后,虽然被严厉的打击过。然而那多达百万的数量,还有遍布天下的传教,就保证了太平道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真的被赶尽杀绝。
即使王允在担任豫州刺史的时候,很是辣手处决了不少黄巾头目。可依然有些太平道中人,是王允也不敢\不愿\不想除掉的。
王允所想到的第一条联系线路,便是并州太平道的首脑,张角座下“八大弟子”之一的郭太,又叫做郭大贤的那位。
郭大贤虽然名字里有个“贤”字,却是张角座下“八大弟子”中,最不成气候的一个。在世人的眼中,不说张角“八大弟子”之首的马义元、兵法第一的波才、武力第一的管亥这些人杰,就连唐周这个为世人唾弃的叛徒,名声也比他响亮些。
而且,当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中,别的七位张角弟子,不论生死成败,总都闯荡出了一番各有千秋的业绩。偏偏只有这位郭大贤,在并州小打小闹了一阵子,没闹出什么风波不说,居然连汉室,都没有将其放在眼里。
用一个最直观的方法来显示吧。当年汉室为了镇压黄巾军,向天下开出了悬赏:
“凡擒斩贼首张角者,封列侯,赏两千金。”
“擒斩张宝、张梁者,封亭侯,赏千金。”
“擒斩波才、管亥、张曼成、卜己、彭脱等,爵三级,赏五百金。”
“余者蛾贼小帅如韩忠、赵弘、孙仲、张燕、于毒、郭大贤等,爵一级,赏百金。”
这份通告天下的悬赏,赤·裸·裸的将汉室对郭大贤的蔑视,显示出来。堂堂张角“八大弟子”之一的郭大贤,居然只能与小一辈的韩忠、赵弘、孙仲、张燕、于毒之流并列。这种无意间的蔑视,对很多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可是,面对这种常人难以忍受的侮辱和轻蔑,郭大贤却生生的忍了下去。
然而,世事之难料就在这里。
几年以后的今天,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中,依然存活于世的,可谓是屈指可数。偏偏诸人之中,最被世人小觑的郭大贤,却是当年太平道高层人物中,依然过得极为惬意的一个。
王允能够找上郭大贤,是因为多年以前的并州名士郭泰。
郭泰,字宗林。善论谈,美音制,身高八尺,容貌魁伟,为当时并州最为著名的名士,被雒阳太学生推为领袖。天下士子,将其誉为“八顾”之一,言能以德行导人。
被党人称为“三君”之一的李膺,生性亢直,不喜交接。京师太学生将他标榜为“天下楷模李元礼”,时人极难与之接近。士人中能被他容纳的,都被称之为“登龙门’”。
可是,就是这位“天下楷模”,接见郭泰后,亦非常欣赏郭泰的人品才学,待以师友之礼。李膺甚至感慨万分地说,读书人我见多了,可是,“未有如郭林宗者”。
不过,郭泰此人博学聪颖,洞察世事。他看出汉室朝廷已经摇摇欲坠,又加上自身性甘恬退,淡于仕途,视利禄如浮云。即使面对着朝廷“三公”的征辟,依然隐居不出。
等到“党锢之祸”兴起,郭泰因为隐居于山野,并没有遭到迫害。然而,他听到许多名士君子惨于枉死,异常悲痛,竟至于病死家中。
这位并州名士郭泰,对王允,有大恩情。
当王允还小的时候,郭泰、郭宗林曾经因事拜访王允的父亲。正好逢上父亲有事外出,王允便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他讲究礼节,大方自然,读文论武,商讨切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王允不仅条理清晰,而且见解深刻。
郭泰见王允举止有度,谈吐非凡,不禁深深啧叹。对他如此年纪,便具有如此非凡的学识和涵养,而大感吃惊,当场拱手称赞王允说:
“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正因为郭泰主动与王允交好,结为朋友,王允这才得以少年成名于州郡,进而在仕途上步步高升。
而前文提及的郭太、郭大贤,正是这位早已去世的郭泰、郭宗林的侄儿。王允既然与郭大贤,有这样一段交情在,双方多年以来,倒是一直都有些联系。
即使后来太平道起兵作乱,王允也以郭太并未主动参与这次大乱为理由,并没有与其绝交。所以,在这样一层世交的关系作为中介的前提下,王允的提议,才能成功的到达张狂那里。
正好,对待匈奴人叛乱的问题,王允与太行军双方各有所求,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在王允的穿针引线下,张狂派出韦笑为使者,初步就共同平定南匈奴的叛乱,与并州刺史丁原,达成了一致。
但是,这种一致,仅仅是初步的。具体双方能够合作到什么程度,还要看各自的实力和谋划。
所以,一听到关羽派出的人回报,说是与并州州师的军将之间动起武来,发生了些摩擦,张狂立刻带上自己的亲卫队,前来处理此事。要是一个不好,说不定双方就此翻脸一有可能。
“云长,情形如何?你可曾受伤?”
不管关羽对太行军的出身阵营有什么不满,他对张狂,倒是极为欣赏。听到张狂关心的话语,关羽心中一暖,行了一个军礼,答道:
“校尉,无妨。区区几个无名下将,还伤不得关某。”
接着,关羽便将刚才与并州州师所发生的小摩擦,原原本本的诉说了一遍。
以关羽的性子,自然不屑于大言诳语。等张狂听罢,也觉得关羽的处理,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当然,张狂心中难免感叹了一句:
——所谓的友军,还真是敌友难分啊!
——那么,并州军对此,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张狂正要对此事的发展势态,与身边诸将讨论一二。突然他眼神一动,却见前方扬起一阵烟尘,隐隐有马蹄声传来。
马蹄声渐近,一小标骑兵出现在太行军诸人面前。
为首的一将,身穿亮银甲,头戴束发金冠,行动间,大有俾睨天下之气。此人身边数十名衣甲鲜亮的汉军精骑,无论放到哪里,都可以够得上用醒目、拉风之类的字眼来形容。
可是,此刻,他们偏偏都自动的沦为了,为首那员武将的活动背景!
一人在此,千军失色!
ps:马上就要上传到五十万字了,心中甚为纠结,不知作何感想为好。</dd>